《每个人的战争》书摘

易引发癌症的性格?

旧金山加州大学心理学系的莉迪亚·提摩肖(Lydia Temoshok)和安德鲁·科内尔(Andre kneier)比较了癌症患者和心脏病患者的情绪反应。他们让患者受到轻微的电击并测量其生理反应,随后要两组患者说说实验时有何感觉。根据生理测试,癌症患者对电击的反应要强于心脏病患者。但是癌症患者却会在随后回答研究人员的问题时,倾向于称只有很小的不适感。提摩肖提出了癌症患者多是“C型性格”的概念(与之相反,心血管疾病患者,通常是性情急躁、容易激动的“A型性格”),"大多数精神治疗医师,都曾在医治过的癌症患者身上观察到类似于G性的心理特点。

展现出C型性格的人,且不论对错与否,一般是童年时期不太受欢迎的人。他们的父母可能暴躁易怒,或者是冷漠疏离、过于严苛。这些孩子通常很少受到父母的鼓励,因此变脆弱敏感、生性软弱。以后,为了得到关爱,他们会竭尽所能去满足别人对他的期望,而不是依照自己的欲望行事。作为成年人,他们很少生气(有的人甚至从不生气),他们是“真正的好人”“总是乐于助人”、“简直是圣人”。他们总是避免与人相争,把自己的需要和欲望放在次要位置,有的人一生都是如此。为了捍卫自己极为珍视的心理安全感,他们会过度投入生活的某一方面,如工作、婚姻或是孩子,当他们的投入突然受到威胁或无法继续时,比如工作遇到挫折、婚姻失败、退休或仅仅是孩子离家自立,童年时的痛苦就会回来。这通常会造成更大的破坏,因为这让他们觉得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摆脱不了精神的折磨。


C型性格的概念也许看起来很吸引人,但事实上缺乏足够的科学根据今天已经被弃用。不过,我在这里介绍这个概念,是为了让人注意一个影响癌症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就是无助感,这个因素已经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目前是众多科学研究的课题。


无论哪类性格,心灵再度受到创伤都会揭开人们以前并未完全愈合的疮疤,并使他们感到无助、绝望、自暴自弃。今天,我们知道这些感觉,尤其是无助感,会极大地扰乱心理和生理的平衡。我的一位同事,一位临床医学家,他联想到小孩玩的军舰游戏,将这一现象称为“中弹沉没”。童年留在心灵中的第一道伤口虽然很难治愈但还可以控制,当第二颗“炮弹”正中同一个位置的时候,整个心灵甚至身体就有可能会崩溃。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的查尔斯·内梅洛夫(Charles. Nemeroff)博士公布了一项最近的研究,结果与“中弹沉没”模式相符。在郁郁寡欢的成年患者中,那些幼年曾受过心灵创伤的人的炎症因子对实验室诱导产生的压力反应特别强烈,而炎症因子有 助于癌症的发展。的确,斯坦福大学史皮格尔教授的研究团队也发现,在晚期乳腺癌的女性中,有严重心灵创伤记录的患者对其癌症的抵力较低表现就是她们接受治疗后不带病痛存活的时间较短。


(注:作为研究精神创伤的先驱,弗洛伊德也描述过一种与精神创伤有关的类似现象,他称之为“冲击/余震”现象)

无助感是癌症的食粮

无助感就是指一个人从不表达个人情感,也很少享有内心深处的宁静要研究人类的无助感是否会影响肿瘤生长或化疗效果并不是一件直截了当的事,当然也不可能用置病人于死地的方法来检查无助感对癌症产生的影响。不过,我们可以观察实验动物的生理机能对无助情况有何反应。有一个实验设计得很妙,该实验用实验操作使老鼠产生无助感,并精确测量出了这种无助感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癌症的生长和扩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博士的实验室里研究人员向老鼠体内移植了一定已知量的癌细胞,可使其中50%的老鼠长出致命的肿瘤。该实验把这些老鼠分成3组,第一组是对照组,对这组老鼠进行移植后,让它们像往常一样在笼子里生活。第二组老鼠则会受到随机的小幅电击,且老鼠无法对电击进行控制。第三组老鼠同样会受到随机的电击但会放入一个控制开关,让老鼠很快就能学会如何避免再次遭到电击。


这项研究的结果一目了然,已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移植一个月后对照组中有54%的老鼠成功抑制了肿瘤。而没办法逃避电击的老鼠则变得非常消沉,笼子里来了入侵者,这些老鼠不会反抗,吃饭没有胃口,也没有性欲。这一组中只有23%的老鼠成功克服了癌症。最有趣的是第三组,虽然相同幅度、频率的电击也给这组老鼠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它们学会了按压控制开关来避免受到更多的电击,这些老鼠并未消沉。受到侵犯时,它们会了如何摆脱电击的老鼠则很有效地抑制了肿瘤。依然活跃,食欲旺盛,交配也同正常环境下的老鼠一样频繁。这组老鼠中有63%成功抑制了肿瘤,比放任不管的第一组还要高。看起来,是无助感而不是电击本身加速了肿瘤的扩散(见图17)

《每个人的战争》书摘_第1张图片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的东西至关重要:压力本身在该实验中就是无法逃避的“电击”,并不会促进癌症的发展;而是当我们面对压力时持续不断的无助感影响了身体对疾病的反应。某些压力甚至可能化为“动力”,这种压力会激励我们向内心索取力量、并可能促使我们的自然防御力更有效地工作。

*另有3项用啮齿类动物进行的研究也证实了无法排解的压力包含了无助感——对免疫系统和肿瘤生长造成的影响。

什么是无助感?

自从史皮格尔的研究公开以后,研究者就一直在争取更精确地测量心理状态,特别是无助感对癌症造成的影响。2006年,该领域最具有启发意义的一项研究公布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对一项纵向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该研究是在芬兰实施的,这个地方有一个特别之处,年纪不大的人死亡率却高得出奇。研究人员对这一现象在心理上的病理学原因进行了一番探索,发现无助感不仅对心血管疾病,而且对一切致命疾病,尤其是癌症的滋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由于这是一项前瞻性研究,换句话说这项研究针对的是那些原本健康的人群,因此其结果尤为震撼。

该研究的作者力图准确地评估出无助感的强度。每位参与者都须对以下两个陈述句给出是或不是的答案:

1.我觉得自己不可能达到自己努力奋斗的目标。

2.我的未来似乎没有什么希望,我不信情况会有所好转。

6年后,在其他因素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对这两个句子回答“是”的人,其死亡率(综合了各种死因)要比那些认为这两个句子没有一个与自己相符的人(这些人的无助感较轻)高3倍,同时,说“是”的人患致命癌症的几率要比说“不”的人高出160%

这组数据尤为重要,因为研究者是在剥离了其他变量——如生理状态抽烟饮酒习惯、社会经济地位、抑郁症或社会孤立症等—的情况下单独测量出了无助感对健康的具体影响。无助感与健康有着如此强的联系,这令研究者大为震惊,因此他们指出,尽管我们已经发现了无助感对人体健康有重大影响的决定性证据,但是我们仍需理解潜藏在这种感觉背后的个人、社会及环境因素,并找出消除这种感觉的最佳方法。

抗癌之心(第九章2008年,伦敦大学学院的精神生物学家进行了一项规模宏大的“荟萃”研究(综合了165项研究),证实了上述结果研究者推断,与压力相关的心理因素会增加健康人患癌症的风险,并降低癌症患者的存活率。他们将“心理压力”定义为一种混合型压力,既包括产生压力的事件,如至亲去世、离婚、精疲力竭的工作等,又包括个人对这些事件的反应,尤其是无助感。研究的时间越长,心理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就越明显,这意味着心理因素对癌症的影响虽慢,但是会不断累积。

当然,心理因素对癌症死亡率的影响要远远小于烟草、肥胖这样的“重型”因素。但它并非微不足道,事实上,心理因素造成的风险与绝经后女性采用的激素替代疗法大致相当。尽管激素替代疗法的危险已经广为人知,但是对长期的消极精神状态所带来的相同风险,医学权威却依然谨慎地保持沉默。这也许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帮助那些受这种感觉困扰的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将在本章后面的内容里详细描述一些我们每个人都能掌握的实用方法,以避免自己在绝望中沉沦。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个人的战争》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