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圣雄甘地不陌生吧?
第一次听说非暴力主义的时候,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我狭隘地想:非暴力不合作应该就是圣母式的说教吧?
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怎么可能化解国家恩怨,阶级矛盾?
打不还手骂不还手,然后等着别人良心发现,世界和平?
《非暴力沟通》让我真正认识了“非暴力”的概念,我为曾经的无知感到抱歉。
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在无意识地通过言语施暴。
有时是对他人施暴,有时是对自己。
最常见的四种语言施暴方式是:
1、道德批判 2、进行比较
3、回避责任 4、强人所难
而非暴力沟通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停止言语施暴,更好地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请牢记等式。
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我保证,大部分人都会混淆“观察&评论”、“感受&想法”、“请求&命令”,以及什么是“需要”。
接下来进行一一区分与阐述。
一、区分“观察”与
“评论”
简单来说,世界是动态的,语言是静态的。
我们观察到一个孩子不按照我们的方法学习,并不是他愚蠢或者懒惰,有可能只是学习方法不一样;我们观察到一个人在烹饪,但并不代表他是个厨师。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负面标签的消极影响很明显——例如用“懒惰”和“愚蠢”这样的词形容人。
然而,正面或中性的标签也会妨碍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例如用“厨师”一词定义人。
一旦混淆观察和评论,别人很容易反驳我们。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
比如我不刷碗,我妈骂我懒,我会理直气壮地掰扯:
“妈妈你不能评论我懒,这是暴力,你应该说出你的观察:我看见你没刷碗,我很失望。”
你也可以试试,反正我已经挨揍了,麻溜地去洗碗了.....
二、区分“感受”与
“想法”
也就是说,学会说I feel,而不是I think。
比如我不干家务活,我妈会骂我:你是猪精投胎吗?(这是她的想法)
但她不会说:妈妈很累,你不帮我干活,我很失望。
(累/失望,是她的感受)
人们常常习惯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羞于表达真实的感受,因为表达感受通常听起来像在示弱,。
其实,表达感受时的“示弱感”有助于解决冲突,而表达想法往往容易激化矛盾。
哼!人家才不是猪精呢......
三、“感受”与“需要”的关系
刚刚你理解了什么是感受,那么我们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这千万般感受,都从何而来呢?
有人抢答:我晓得!我们的感受来自于他人!挨骂了,我们感到难过;被表扬了,我们会开心。
其实才不是呢。
“感受”根植于我们自己的“需要”。
不幸的是,我们常常习惯忽略感受来自于需要。比如交谈时,我们习惯用以下三种错误的表达方式:
1)只提及相关的事情。
2)只提及他人的行为。
3)指责他人。
比如在家呆久了体重飙升,为了减肥,我每餐都只吃半碗饭。我妈又开始骂我了......
1)吃这么点活该你长不高!
2)你等下饿了又去吃零食!减个屁肥啊!给我吃饭!
3)混账东西,饿死你算了!
把这三句话对应一下上面三种表达方式。都是错误示范。
听起来,我妈妈生气是因为我?
不是的。是因为她的需要没有被满足。
要认识感受与自身需要的关系,应该运用的正确句式是:“我(感到)……因为我……”
“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难过,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不对,我妈妈的画风应该是:
“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难过,因为老娘做饭这么好吃你居然只吃这么点?嫌弃我手艺?是要造反吗?”
四、区分“请求”与
“命令”
搞明白自己“需要”啥之后,那怎么满足自己呢?
我们要学会提出“请求”。
但很多人提的不是请求,是命令。
比如女朋友让你陪她逛街,你说不,女朋友立马瘪嘴问:“你丫是不是不爱我了?”
这就不是请求,是命令,因为你女朋友没有尊重你的感受与需要。
比如某个八竿子打不着的朋友让你帮他画图,你拒绝,他就开始哔哔赖赖:“你是学建筑工程的吗,连cad都不会?”
呵呵,你是人吗?连做人都不会?
这种“朋友”,哪怕你帮了他,他还觉得理所当然,不知感激。
所谓请求,应该是你对别人提出愿望后,
如果别人说“Yes”,要心怀感恩;
如果别人说“NO”,也要尊重别人的感受和需要,去理解别人拒绝的苦衷。
好,再列一遍等式:
非暴力沟通=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刚刚经过我一番花哨地讲解,已经理解得透透的吧?
好!下一篇文章,我们开始学以致用。
想具体学习非暴力沟通技巧?
欢迎关注公众号:不想搬砖的工科女
搜索非暴力沟通
我的文章,要么让你笑,要么让你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