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教学激发兴趣中考复习构建体系——河师大附中李霞老师培训笔记

导入:

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仅仅为了完成明天的两堂课而搜罗许多参考资料,为丰富课堂而丰富自己?

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为了应对讲课比赛才考虑把古文教得生动一些?

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就是把古文“串译”完就算教完?

一、巧用文本,让古文课堂生动起来

读课分享------郭初阳《愚公移山》

(开讲前思考)------四个“怎么样”整体感知知文本。

第一,山是怎么样的?第二,愚公是怎么样的?第三,“移”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第四,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

(课中讨论分析)------探讨愚公行为

这里他有着双重的要求:第一,血缘的不断。第二,思想的不变。

只有符合这两个前提,这个工作才可能继续下去,愚公的观点オ得以成立。

(插入名家言论)------张远山的言论

“愚公虽然说出了可可点的豪言壮语,但最后还是没有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壮举。”

假如这个结尾变一变。

“后三年,愚公死,子孙承其志,世代挖山。时至今日,尚未休……

(外国人评价最公)------一两个年轻的外教,英国人和加拿大人

在西方,至少如果是我的父开始了这项工作,他不会指望我去完成,他会自己完成它。

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英国,故事里会出现更多的女性,可能会有一个女主角,而不像这里,主角都是男性。

(引入文化视角)

中国人都这么聪明,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疯狂的,一个愚老人,这样津津乐道呢?会干年传诵呢?

(小结)

最公有自己的勇气,胆敢去挑战这座山。

好人有好报。

“孝字当先”。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要团结。

中国是“老人崇拜”的。

郭老师的教学思路:

1.整体感知文本:写了什么故事

2.教学核心点:评价愚公(在课文里、在名家言论中、在外国人眼中、在中国文化观念里。)

课堂导学问题:

1.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认为故事的主角是谁?你觉得文章在弘扬什么主题?-------初读文本,评愚公,归纳寓意。

2.紧扣文本发现:这个故事的漏洞在哪里?你的疑问是什么?------细读文本,评他人,提出质疑。

3、如果说文章体现了道家思想,你的依据是什么?------再读文本,回原书,了解“恒道”。

文章意(教参版)------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反映了生产力不发达时代,老百姓幻想有超人力量帮助人们移山填海征服大自然的愿望。

现在学术界一般认,《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这本书是假托列子之名阐释有关道家的哲学思想,主要继承《道德经》中关于“恒道”的思想,从物质本体、宇宙生成和物种转化的角度阐明了“道”的属性,构成独特的自然天道观。“最公移山”的主题思想即“恒道”。

《列子》人物评价

------愚公名为“愚”,实则是“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用他那种违常理似愚的方式获得了忘智凝神、寂然玄照的体道方式的要求;

------智名为“智”,却是"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他的“聪明恰恰是求道的大碍,以已有的理性经验看待世界,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的无限性或世界的无限性,他的日常之知与至道之知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列子》编注者的期望

期望通过愚公的故事赞美“忘怀事功,不期得失,不求一朝之美的无心境界”。

“有一种画轴,且且长,静静垂于斤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法,惹人喜。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北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末清初张岱的《溯心亭看雪》。

-------(梁《秋月冬雪两轴画》)

1.炼字炼句之处

讲课分享:我教《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的疑点:

疑点一:作者是清代的张岱,为何文章运用“禁祯”这一明代的年号开篇?

疑点二:作者问“姓氏”,对方为何答非所问-------“金陵人”?

疑点三:明明有舟子相伴,作者为何说“独”在湖心享看雪?

主问题:题目的湖信亭“看”雪能换成湖心亭“赏”雪?

(1)开头雪景全为远景,没有细细玩之意。

(2)中间遇到“金陵人”,饮“三大白而别”,没有谈及雪景之语。

(3)结尾舟子的话重在“痴”,含文丰富,没有总结雪之情。

2.在标点上做文章

(1)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原版)

(2)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苏轼《水龙吟》叶嘉莹版)

哪里有一个停顿,哪里増加一个态。这都与词的美有很密切的美系。-------叶嘉莹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2)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语文版人年级上册《语文》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东坡志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夜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八年级上册

元丰六年十月十日,夜,解夜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歩于中庭。-------《东坡志林》

文本解读之“还原法”

1、感觉的还原

2、情感逻辑还原为理性逻辑

3、道德价值、科学价值还原到审美价值

4.历史的还原,把作品放到产生的年代加以考察,并给以历史的评价。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们通过还原,可以天衣无缝的经典作品面前------找出其中的矛盾,进入分析的层次。获得对作品分析理解的操作性,并沿着文字鉴賞的正确轨道去体悟作品的真实情感和价值。-------孙绍振

---------去掉《醉翁亭记》的“者”“也”

环滁皆山。其西南诸峰,林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琅琊。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酿泉。泉峰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亭。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名之者谁?太守自谓。太守与客来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给《小石潭记》加上“也”字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也。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也;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也。

(三)关注文章的“深处”

读课分享・著名课例比较

《忌讽齐王纳速》(余映潮版)

1.开课

(1)说说标题的意思

(2)“策”字的意思

2.四个课堂活动

学习活动一:简说故事

以讲“一鸣惊人”为例。示例学生把课文讲成故事。

学习活动二:巧编练习

以“比较辨析”的方法。编拟一组“词义辨析”题。

学习活动三:深思话题

你认为文中有哪几个关键字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现着人物的特点?

学习活动四:课堂讲座

文章笔法之繁、简、虚、实

《邹忌讽王纳谏》(景书芳版)

1.设问导入,引出人物。

齐国为什么强盛:贤臣明君

2.解读“讽”义,感知内容

解释“讽”-------解释一组相近词

(刺、诞、谤、讥)--------试用四字替换题目中的“讽”字

讽--------形声字。讽谏,用暗示、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邹忌刺齐王纳谏?

邹忌谏齐王纳谏?

邹忌谤齐王纳谏?

邹忌讥齐王纳谏?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文教学激发兴趣中考复习构建体系——河师大附中李霞老师培训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