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的失望

突然的失望_第1张图片
夏尔丹—吹肥皂泡的少年

1/11 有些失望看着是突然间发生的,比如小米抽飞。因为是态度的突然掉头转向,所以让人诧异和恐惧,尤其对于被失望方。比如,在小米抽飞中,小米最担心的是部分人态度的转向,产生带动作用,引发更多人抽飞。

2/11 小米抽飞,看似是一次偶发的失望行动,在当事人内心却可能是累积很久的结果。也就是说,一种失望行动的出现,已在内心酝酿很久。因为外人和当事人的视角不同,外人只能看到当事人失望的行动,比如抽飞,却看不到当事人在此之前在内心酝酿很久。

3/11 从失望心理,到失望行动,在这中间,当事人必然经历一次次留存期望与一次次被辜负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这一过程长短不同,由此导致失望程度的不同。之所以有些人还能一次次留存期望,是因为内心还保留着信任,所以每一次被辜负后还是选择相信。

4/11 这些信任能够维持的长度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上思考:一是情感上,比如米粉对于小米的爱。情感像个银行,不断地往里存,才会返以本金和利息;不断地往外借,终究是旧债添新债,最终导致信用破产。

5/11 二是理性上,并非所有的米粉都会认购小米股票。只有经过理性思考,相信小米能够带来收益的人才会认购,反之亦然。因为这种思考既要花费时间,也要剥离情感对于思考的干扰,所以体现在决策上就会有一定滞后。

6/11 三是习惯上,表现为思维惯性和懒惰。比如很多人认购小米股票,并不是基于自己的独立思考,而是看着别人都这么做。同样,在小米抽飞上也是如此。改变习惯,不需要刻意为之,只需情感和理性维度上的改变,就会自然导致习惯的改变。

7/11 情感、理性、习惯三个因素不断变化、相互影响,决定了信任的持续时间。信任存无虽然是一瞬间发生的,但是并非一瞬间导致的,而是长时间博弈的结果。信任一旦不复存在,就会出现诸如抽飞一样的行动,再比如银行挤兑等。

8/11 因为认知失调的存在,即做一项与自己态度不一致的行为会引发不舒服感,导致当事人会寻找策略,以此减少自己的不舒服感。改变回忆和行为是其中一个策略,即信任一旦不复存在,大脑就会开启一个机制——不断搜寻不值得信任的理由,并不断强化。

9/11 因为信任存无是情感、理性和习惯长期博弈的结果,所以信任一旦失去不可逆转。不过,如若加之以时间和行为,信任又非无可挽回。于是,在当事人不愿给以时间的情况下,强制出现,比如股票市场上的停牌和熔断机制。

10/11 应对之策主要从情感、理性和习惯三个维度上考虑。在情感上,大打感情牌,比如公关形象诉诸创业不易等;在理性上,展示硬实力,比如公布业绩等;在习惯上,提供结构化信息,比如掩盖负面信息等。

11/11 在股票市场上,强制的出现,给了很多企业挽回信任的机会。但在生活中的其他场合,很多人就没了这种幸运,因为任何人都没有要求别人给以时间证明的权利。比如,市场博弈,有的人选择短期利益的一次性博弈,有的人选择长期利益的重复性博弈。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越富裕的地方,越讲信用;越贫穷的地方,越多欺诈。

你可能感兴趣的:(突然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