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一点“白璧微瑕”的哲学

我向来是个“仪式感”满满的人。在平常的生活里,喜欢时不时端着一颗谨慎而虔诚的心,完成一些有意义的小事,从中丰收一种独特的满足与自豪。保有平淡生活中的仪式感是件乐事,但是对“生活仪式感”的过度要求,却也容易适得其反,不仅没能平添乐趣,反而多了几分烦恼。

记得正值“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时候,自己曾花钱买下一本精致的笔记本,每每思绪如潮时,我便翻开纸页欲大肆勾勒一番想象。但临笔之时,我又惟恐自己写下的字句不够老成、字迹不够秀丽,以至于破坏了这满载“仪式感”的过程。结果春去秋来,这无比珍贵的本子上,鲜能留下令我自得的“珠玑之语”。雪上加霜的是,我偶然将它放在窗台上,那年冬日的一场初雪落在书页间,融化的雪水褶皱了原本顺滑的纸面。我于是更加气恼,最终竟不再用它。

时过境迁,偶尔忆起那年那事,只能无奈自嘲于自己追求仪式感过了度,演变成一种万事都想尽善尽美的苛求。那时我凡事总求得太满,现在想来,乃是不懂一种“白璧微瑕”的人生哲学。

这种哲学,却并非一种“万事无所谓、不在意”的消极人生观,而是恪守着身为“碧玉”的自豪与自律去坦荡行事、泰然思考,却也同时释怀地接受着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愿意将瑕点作为自己的独一无二,与理想中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山月记》中主角曾这样表露心志:“我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这样的进退两难,让主角最终陷入迷茫与疯狂,再无力寻得本我。当下许多人无力承受生活的重压,在筋疲力尽的挣扎中声称自己要“放下”,要“跳脱”,似乎确然在追求精神上的释放,却在心理上仍然端着自己不放下,不能停止与周遭的瓦砾或明珠比较。这种心理不仅不能使自己的心情得以放松,反而将自己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徒增苦恼。

事实上,懂得“白璧微瑕”的哲学,一个前提便是首先相信自己是明珠而并非瓦砾,在拥有自信的基础上直面瑕点,我们才不会感到失措无力,落入进退两难之境。王安石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便是坚守着对自我短板的乐观态度,面对着无能为力的事也不轻易质疑自己,于是才能使并不完美的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无论结果如何,都畅言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其实,万事没有定论。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对事物结局的看法,亦会经历一番斗转星移,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久前我偶然又在家中寻得当年弃之不顾的精致笔记本,如今翻开陈年旧页,彼时的自己故作老态写下的得意文字现下读来颇为青涩,远谈不上文学价值上的珍贵,亦没能真正刻录下我少年意气下的模样;反而是当年书页间残存的雪渍成为了极佳的引子,勾连起我回忆的涟漪,令我不禁为彼时那个追求完美的少年莞尔一笑。

如是,我们又何必百般纠结于现下的诸多结果?时间的蓝图在不断绘制,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断变换着,或许坦然前行一段时间后再回头看望,我们曾自以为的瑕点与残缺,已经成为了独一无二的瑰丽。比起徒增许多烦恼,我们更有理由释然,好好安放自己的不安与对未知的恐惧,按照自己的目标稳步前行下去,在一个崭新的人生高度下,再将当年自己的百感交集细细品尝。

就在这个反复品味着人生而不停下自己前进脚步的过程中,我们对自己的雕琢与打磨,也就悄无声息地完成了。(来自人民网)

你可能感兴趣的:(懂一点“白璧微瑕”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