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你与成功的距离,也许只差这一个思维模式

关于成功,不知道你有没有考虑过下面这些问题:

为什么有些成功只是昙花一现?

为什么有些企业却能够基业长青?

为什么不同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大不相同?

那些高速成长的人和企业背后,究竟有什么秘密和心法?

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感兴趣,推荐你看看美国学者卡罗尔·德韦克的著作《终身成长》,也许就能帮你拨开迷雾找到答案。在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通过数十年的研究,作者最终发现: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它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终身成长》:你与成功的距离,也许只差这一个思维模式_第1张图片

本书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她的著作《自我理论:它们如何影响动机、人格与发展》被世界教育联谊会选为年度好书。这本《终身成长》颠覆传统成功学观点,提出了影响美国校园教育的创新理念,成为影响美国一代人的心理励志之作。它坐镇美国亚马逊心理类畅销榜10年,受到了比尔·盖茨、《时代周刊》、《早安美国》、《华尔街日报》等机构和个人的联袂推荐。

接下来,我们就从以下三个方面,为你讲解书中的精髓:

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分别是什么?它们会带来哪些影响?

两种思维模式在体育界、商业领域和人际关系领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两种思维模式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应该如何改变思维模式,重塑成长型思维?


《终身成长》:你与成功的距离,也许只差这一个思维模式_第2张图片

01 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分别是什么?它们有哪些表现形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本质特征是——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对于努力持消极态度,他们急于一遍遍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更关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他们会把发生的事情当做衡量自己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成长型思维模式建立在这样一种理念上——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终身成长》:你与成功的距离,也许只差这一个思维模式_第3张图片

那么,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会带来哪些影响呢?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两种思维模式对于“成功的意义”的解读不同。


固定型思维者认为,成功需要你证明自己的聪明和天赋,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只有你“证明”了你自己,你的存在才具有价值和意义。成长型思维者认为,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范畴,意味着变得越来越聪明。只有你有了切实的“成长”和“提升”,你才算得上成功。


第二, 两种思维模式对于“失败的意义”的解读不同。


固定型思维者认为,失败不是一种行为(我失败了),而是一种身份(我是一个失败者)。受此观念影响,他们会认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天赋,进而逃避那些自己不擅长的事,放弃在这个领域内继续努力。成长型思维者认为,失败只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它并不能对你下定义。它是一个你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你可以在面对它的过程中,学习到许多知识、方法和经验教训,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失败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第三, 两种思维模式对于“人生的意义”的解读不同。


固定型思维者注重成功,追求完美,试图证明自己与众不同,他们的人生关键词是“证明”。为了避免证明自己“不行”,他们畏惧挑战、厌恶风险,只做简单容易的事。 成长型思维者注重成长,追求发展,力求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他们的人生关键词是“努力”。他们拥抱挑战,不惧风险,愿意做难而正确的事持续精进自己。


《终身成长》:你与成功的距离,也许只差这一个思维模式_第4张图片

02 两种思维模式在体育界、商业领域和人际关系领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既然两种思维模式如此截然不同,那么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发挥作用影响着我们的呢?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案例,从体育界、商业领域和人际关系领域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个问题。


在体育界,人们普遍相信天赋,即使是一些专家们也是如此。事实上,“与生俱来”这个概念本就是从体育界传出来的。一个人的身高、体格和灵活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一个身体素质好、看上去就像运动员的人,往往更受教练、球探和运动队的青睐。人们相信,这些具有“天赋”的“天才”们,并不需要努力就能赢得比赛。毫无疑问,这些人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比如佩德罗·马丁内斯和曾经的比利·比恩。


当这些天才们因为自己拥有的优势而得意忘形,不去学习如何努力奋斗以及如何面对挫折时,失败和挫折就会结伴而来。这些固定型思维模式者由于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往往会大发脾气,并沉浸在挫败感里走不出来。然而,胜利是由秉性决定的。冠军的标志就是在事情进展得不那么顺利时,依然有取得胜利的能力。


这种具有冠军思维的人大多都是成长型思维者。对于成功,他们认为成功来源于尽自己最大努力做事,来源于学习和自我提高。约翰·伍登、泰格·伍兹、米亚·哈姆都是如此。对于失败,他们认为挫折可以给人动力,挫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它是一记警钟。另外,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掌控着自己走向成功以及维持成功的过程。在这方面,迈克尔·乔丹、泰格·伍兹都是正面案例,约翰·麦肯罗则是反面教材。


《终身成长》:你与成功的距离,也许只差这一个思维模式_第5张图片

在商业领域里,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命运与它的领导者息息相关。领导者的思维模式会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方向。


固定型思维模式领导者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通常只关心“个人是否伟大”,这种想法要么会加速公司的死亡,要么会让公司跌出一流行业。这类领导者对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没有兴趣,对于不同的意见和声音进行批评,对于下属的创意和贡献视而不见,对于可能威胁到他自身地位和威望的人进行无情的打压。他们不允许别人比自己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天赋。他们并不想要一个卓越的团队,因此,他们的公司大多采用“1个天才与1000个帮手”的模式运营。2001年宣布破产的美国安然公司就营造了一种人才至上的企业文化,最终迫使员工陷入了固定型思维模式,不愿意承认或者改正他们的不足。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他们不会通过刻意贬低他人来显示自己的强大。相反,他们会不断尝试进取,仔细审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向周围有能力的人学习。首先,他们会经常深入一线,和员工们探讨问题,培养员工的能力,关心员工的成长。其次,他们重视团队协作而不是展现自我,这也有利于群策群力,有利于公司的团结、稳定和发展。最后,他们致力于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弘扬“发展文化”,鼓励合理的冒险与创新。他们注重公司的长远发展,直面挑战,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探索,最终能够带领公司走向成功。美国IBM公司前总裁路易斯·郭士纳和施乐公司前总裁安妮·穆尔卡希就是这方面的有力证明。


《终身成长》:你与成功的距离,也许只差这一个思维模式_第6张图片

在人际关系方面,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下,爱情、友情、亲情都会变成非此即彼的竞争关系,有时候,人们会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朋友之间、亲人之间、甚至爱人之间,都会产生矛盾,甚至反目成仇,酿成许多悲剧。美国每年的枪杀案和校园暴力事件就是惨痛的教训。


在成长型思维模式下,人与人之间不再是恶性竞争关系,而是良性协作关系。这种关系认为,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为了促使你、帮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因此,关系中的双方都会更加关注对方的优点,委婉地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往往更容易被采纳,双方的关系也会因此而更加亲密。


《终身成长》:你与成功的距离,也许只差这一个思维模式_第7张图片

03 两种思维模式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应该如何改变思维模式,重塑成长型思维?


既然思维模式对我们的影响如此之大,那这些思维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每个人身上,这两种思维模式都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每个人身上两种思维模式的占比不同,有的人固定型思维模式居多,有的人成长型思维模式居多。另外,有时候我们也会发现,即使在同一个人身上,在不同的领域,两种思维模式的占比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有些人在工作领域,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提升的;在情感领域,却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是无法改变的。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其次,思维模式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它的形成是外在环境和自身意识多方面作用的结果。父母、老师和教练都是思维模式的传播者。他们在我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之前,通过言行举止和各种途径,向我们传递了各式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会促使我们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或者成长型思维。比如,我们常常这样夸赞孩子的成功——“你真聪明”——事实上这正是固定型思维的陷阱。毕竟,如果成功意味着他们很聪明,那么失败则意味着他们很愚蠢。这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思考方式。所以,对孩子智力水平进行表扬,会损害他们学习的动力和表现。


《终身成长》:你与成功的距离,也许只差这一个思维模式_第8张图片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思维模式,重塑成长型思维呢?


首先,传递注重过程和成长的信息。比如,“表扬孩子时,不应该表扬他们的个性特质,而应该表扬他们的努力和成就。”夸奖他们在达到成功过程中自身的实践、学习、坚持不懈和所采取的有效学习策略。这相当于告诉他们——你成功不是因为你聪明,而是因为你努力。


其次,面对失败时,不要去评判孩子,而是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任何人都是从错误和失败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也不例外。当他们面对失败时,自己内心会非常沮丧、非常脆弱,此时我们如果对他说“这种错误你也会犯,你怎么这么笨!”,孩子很容易就会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他们会觉得父母在评价他们,父母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久而久之,他们会厌恶学习、厌恶挑战。如果此时我们能够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就能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我真笨”转移到“下次怎样才能做好”上来,孩子们也才能够得到成长和收获。


最后,接受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尝试改变它,营造一个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环境。我们要明白以下四点:第一,我们每个人都是两种思维模式的混合体,你要接受自己身上存在固定型思维模式这个事实。第二,你要去弄明白是什么引发了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是失败?批评?任务的截止日期?还是他人的反对?第三,我们要明白固定型思维模式产生后,会对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它是如何让我们思考、感受并采取行动的?这又会给身边的人带来怎样的影响?第四,我们要学会去教育我们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学习维持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法,带他一起踏上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旅程。


《终身成长》:你与成功的距离,也许只差这一个思维模式_第9张图片

最后,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我们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分别是什么?它们会带来哪些影响?固定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这两种思维模式在成功的意义、失败的意义、人生的意义三个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解读。


第二,两种思维模式在体育界、商业领域和人际关系领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在体育界,固定型思维者相信天赋,成长型思维者相信秉性;在商业领域,固定型思维企业奉行“天才文化”,成长型思维企业奉行“发展文化”;在人际关系领域,固定型思维下人与人是恶性竞争关系,成长型思维下人与人是良性协作关系。


第三,两种思维模式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应该如何改变思维模式,重塑成长型思维?首先,两种思维模式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同时存在的。其次,两种思维模式的形成是外在环境和自身意识多方面作用的结果。想要改变思维模式,你需要注意三点:一是传递注重过程和成长的信息。二是面对失败时不要去评判,而是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三是接受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尝试改变它,努力营造一个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环境。


《终身成长》:你与成功的距离,也许只差这一个思维模式_第10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终身成长》:你与成功的距离,也许只差这一个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