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谋略22: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因为沟通引起!

《资治通鉴》周纪二

【原文】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译文】

公孙鞅(也叫卫鞅,后来秦国封在商地,也叫商鞅、商君),卫国国君的庶出子孙,喜好擅长法家刑名之道。当初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之道公孙鞅有本事,还没来得及向魏惠完推荐就病倒了。魏惠王来探望公叔痤问:“国相如果你有不测,国事该怎么办?

公叔痤说:“我手下的中庶子(秘书、助手)卫鞅,虽然年纪轻,但是很有本事,希望国君能够把全国的事情托付给他。”魏惠王听后不说话。公叔痤又说:“如果国君不用他,那么一定要杀了他,千万不能让他出国境。”魏惠王答应后离去。

公叔痤招来卫鞅说:“我先为国事,再为你的事。我把告诉魏王的话告诉你,您赶快跑吧。”微言说:“国君如果不听您的话用过,又怎么会听您的话来杀我呢?”于是留在魏国每没走。

魏惠王离开后,对左右说:“这个公叔痤病的不轻,既让我用卫鞅,又让我杀卫鞅,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解析】

公叔痤推荐卫鞅的时候在公元前361年,卫鞅大概是34岁左右。 

1.公叔痤推荐卫鞅,魏惠王为什么不说话?

公叔痤说卫鞅,先是说他有才,然后建议魏惠王把所有国事交给他(任命国相)。其实严格来说,魏惠王这次探望公叔痤的目的,更多是一种姿态做给别人看的,表示重视。而问公叔痤国事可托付给谁,也不过是客套话。

其实想想也明白,像这种国相这么关键的位置,魏惠王心中一定有人选,怎么可能公叔痤说推荐谁就是谁?而当公叔痤说完话后,魏惠王不说话,也不难理解。因为不好说什么。魏惠王说答应,真的给卫鞅?说不答应,那不就是驳了公叔痤的面子,那么刚才那番话问的不就是废话了?所以,保持沉默不作答,拖一拖最好。

2.为什么魏惠王不会用卫鞅?

这时候的卫鞅是公叔痤的中庶子(秘书、助手),魏惠王未必知道这个人。就算知道,也不熟悉,不熟悉贸然把一个国家交给他,怎么可能放心?公叔痤他和魏惠王是亲戚,娶了魏国的公主。而且魏国任命国相比较倾向任用与魏国王室有关系的人。再者,卫鞅没有什么功劳,直接提拔成为国相,难以服众。想当初人家吴起、翟璜这么多功劳,魏文侯都不用他们为国相,卫鞅又何德何能?

另一方面,公叔痤什么时候成为魏国国相的?公元前387年,而到这个时候,已经有26年了,可以说是做了26年国相。试想一下,国相位置坐了这么久,多少人得眼红嫉妒,现在要死了,还推他自己的人上去。那不等于继续挡别人的路吗?再说魏惠王,难道不想安排自己人成为国相?

退一步来说,就算要用卫鞅,也不是这样用法。应该是先放一个位置刚一段时间,做出点成绩,慢慢提拔起来。骤然高位,不是重用,而是害他。 

3.为什么商鞅笃定魏惠王不会杀他?

公叔痤对魏惠王说,不用卫鞅就杀了他。既然魏惠王不用卫鞅,那么杀一个小小的中庶子那还不简单吗?可是魏惠王却不杀,这是为什么? 其实根本原因,就是魏惠王其实对公叔痤的话已经不相信了。试问,对于不相信的话,又怎么可能去执行?按照卫鞅的逻辑,用他就是认可他,自然不会杀他。

如果不用他,那就是不认可他,也不会认为他卫鞅有才有本事,对于一个没有本事、没威胁的人,魏惠王又为什么要杀了?他魏惠王又不是杀人狂。

就像突然有天你家邻居告诉你,楼下有个6岁小孩很是生猛,如果你不能和他处成朋友,你就要告诉他家父母把他关起来。你笑道:“你莫非是有病吧?”

只不过,魏惠王不知道,正是因为卫鞅,让秦国崛起,然后连续吊打魏国,打的魏国被迫迁都。 

4.公叔痤的话有问题

卫鞅离开魏国,其实和公叔痤的推荐方式有很大的问题。公叔痤先是推荐,然后又说,如果不用就杀掉。那么到底是用还是杀呢?魏惠王以为生病的公叔痤老糊涂了。其实公叔痤这样说话的本意是想告诉魏惠王卫鞅很厉害,你要用他。如果不用,那么这种人才流落到其他国家,将会对魏国产生危害,这说的拐弯抹角,魏惠王可能没有get到公叔痤的意思。 

【启发】

这一段的启发,在于人才运用和沟通。如果说,你要推荐一个人才,最好的办法不是告诉上级谁谁谁多厉害。而是应该先给他创造机会做出一些成绩来证明他这个人可以,然后再推荐他。

如果从用人方来说,面对人才,不要靠主观臆测和第一印象来断定此人是否能用。先给个机会试一试、看看成色再说。 

另外就是沟通方面的问题了。想公叔痤那样,变着法子夸卫鞅,如果遇到懂的人,那没什么。如果遇到魏惠王这种听不懂的,那就真够呛。世界上很多问题,究其原因,其实都来源于沟通。沟通顺畅了、沟通传递的意思明确了,大多数问题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你可能感兴趣的:(《资治通鉴》谋略22: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因为沟通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