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我

    人们不断实现转变,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很复杂,它涉及行为习惯、心智模型、人际关系、关键期的选择,以及人们发展阶段的方方面面

这本书叫的名字叫《了不起的我》,不是想鼓吹盲目自大或者自我中心,而是想提醒你,在深陷自我怀疑,或者身处逆境苦苦支撑的时候,不要忘了自己的潜力。

从行为的改变、思维的进化、关系的发展、走出人生瓶颈期和绘制人生地图五个方面,讲述我们遇到的问题以及系统的解决方案。

第一章 开启行为的改变

改变之路:每个人都有选择

我们被卡住的时候,一定会陷入或轻或重的无力感中,除了停留在原地,似乎找不到更好的人生选项。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1:误以为只有按照理想状况做出选择,才算有选择;如果选项不够好,那就是没有选择。
    我们想要有所改变,我们就必须明白,选择要基于当前的现实,而不是头脑中的理想。我们要选择的,不是未来的结果,而是此时此地的行动。

原因2:不愿意承担对自己的责任


改变的本质:创造新经验

情感像大象,理智像骑象人
理智提供方向,情感提供动力
改变的本质,其实就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创造新经验需要通过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切身体验到它。切身体验的经验,信息浓度是非常高的,这跟听来、看来的道理很不一样。如果只有想象中的期待,而没有新行为带来的新经验,改变就很男发生。

自我发展之问
找一个你最想改变的目标,比如早睡早起、减肥健身、学习、提高工作效率或者更自如地与异性交往等。然后思考:
你的目标有哪些“期待的好处”?又有哪些“经验的好处”在妨碍你做出改变?
如果要让改变发生,你需要积累哪些“经验的好处”?怎样才能获得它们?

心理舒适区:摆脱旧经验

真正的心理舒适区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是真正走出了心理舒适区。

那么,什么是应对方式呢?就是指我们怎么处理生活中那些困难的事情。
第一层:行为上的应对,对具体事情的反应
第二层:内心情绪上的应对

这是心理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人不是根据现在的生活去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而会根据熟悉的应对方式来建构现在的生活。

觉得自己配不上好的东西,这是一种心理舒适区。

自我发展之问
什么是当前最让你感到焦虑的事?你用了什么样的应对方式来处理这种焦虑?
如果你朝着自己的目标改变了,你会有什么新的焦虑?你准备如何应对这种新焦虑?

心理免疫的X光片:看清心中的恐惧

画出心理X光片
第一栏:我们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
第二栏:我们正在做哪些跟目标相反的行为
第三栏:这些与目标相反的行为有哪些隐含的好处
第四栏:重大的假设

了不起的我_第1张图片
图1-1

自我发展之问
你有过像艾米那样的困惑吗?比如,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别人,在需要表达意见的时候不敢表达,或者想坚持某件事却总是半途而废……
根据罗伯特·凯根的四栏表,你可以画一张属于自己的心理免疫的X光片吗?

原则1 检验人生假设:看清自我限制的规则

看见内心的假设
检验人生重要假设的前提是,看见心中的假设。怎样才能看见呢?
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那些跟目标相反的行为,能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第二,如果做不一样的行为,最担心别人会怎样对我们?
第三,为什么阻碍改变的行为带来的好处是必须的?如果没有好处,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

验证内心假设
改变的本质,是通过做不一样的事获得新经验。不一样的事,与心理免疫系统要求我们做的不一样的事。新经验指的是,当行为让我们内心隐含的假设松动以后,所产生的新领悟。这个领悟会被整合到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中,最终改变这个系统。

让错误的假设倒塌
如果我们觉得一件东西很重要,就要自己去争取,而不是在背后抱怨。哪怕时间很紧张,我们也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只有自己认真对待自己的东西,别人才会认真对待。在背后抱怨,等于把责任推卸给了别人。
每当我想要抱怨的时候,我都会先想想,我有什么需要没有直接表达,我是不是坚持了自己的意愿。直接表达意愿后,别人会更重视。
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时,你就去到了免疫系统之外、重大假设之外的世界。你会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自我发展之问
根据你之前画出的心理免疫的X光片,思考:
限制你做出改变的重大假设是什么?
这种假设是怎么形成的?它跟你的哪些重要人生经历有关?
如果要设计一个行为测验,来检验心理免疫的X光片背后的重要假设,它应该是怎么样的?

原则2 小步子原理: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在往前看和往回看时,看到的东西经常不一样。往前看,我们看到困难,往回看,会看到方法和路径。

核心思想:努力控制你所能控制的事情,并接纳你不能控制的事情

原理核心:专注到当下能做的事情上。

改变的过程就是这样,我们心里有目的地,可是在行动上,只能看清脚下。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走着走着,自己已经走很远了。

自我发展之问
如果你还没有实践上一节设计的行为测验,结合“小步子原理”,思考下,你能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
如果你已经完成了这个行为测试,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则3 培养“环境场”:让新行为变成新习惯

“场”的力量来源:第一,别人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第二,我们以前在某个空间里的行为。

自我发展之问
如果你要作出持续的改变,比如,每天抽出时间读书,每周健身至少一次,或者花更多时间陪伴家人。然后思考:你需要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场”来不断激发新行为?
想好之后,请你在这个星期内,持续在这个“场”里做有助于改变的事

原则4 情感触动:改变最重要的动力

越是自责,一个人越容易放纵自己,陷入“放纵—自责—更严重放纵”的恶性循环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对自己提高要求,而在于高要求的背后,究竟是你对自己的厌恶,还是爱和期待。只有一种感情才是能够触动大象改变的力量。

自我发展之问
结合本章内容,思考:
在哪些时候,你会谴责自己?你经常谴责自己什么地方?这种自我谴责,究竟促进了你的改变,还是阻碍了你的变化?如果用一种理解的方式来跟心里的大象对话,你会跟它说什么?
然后以5年后自己的身份,给自己写一封信。告诉自己,5年以后,你会怎么看现在的自己遇到的困难,以及现在的自己的坚持

第二序列改变:改变真的有效吗?

改变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内容的改变;另一个是应对方式的改变。

自我发展之问

回想你在“改变的本质”那一节列的目标,你曾经或者正在为这个目标做过哪些努力?这些努力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

如果你不努力改变,事情自然发展的进展会是怎么样的?

追求改变的过程,让你更快乐,还是更不快乐?更自信还是更不自信?


第二章 推动思维的进化

心智模式: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所谓心智模式,就是我们头脑中惯有的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如果母亲给予孩子足够的接纳和肯定,那么孩子会自主的探索世界

自我发展之问

你的心智模型是成长型还是防御性?他是怎么形成的?

在什么情况下你觉自己的心智是成长型,什么情况下觉得自己的心智是防御型?为什么?

僵固型思维:活在别人的评价中

对世界的应该思维:消息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首先,当一个人说“自己一定要做到”的时候,他并不是说自己一定能做到这件事,而是表明他有投入和奉献的决心。

其次,如果一个人把决定看成愿望,而不是必须完成的事,会让他做事更有灵活性。

区分愿望和现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

自我发展之问

你最近一次对工作感到焦虑或沮丧是什么时候?当时发生了什么事?这背后有什么样的应该思维?

你最近一次对亲近的人发脾气是什么时候?当时发生了什么事?这背后又有什么样的应该思维?

对自己的应该思维:我们为何无法接纳自我

他们会把所有注意力放在事上,只想把事情做成。

应该思维完整的句式:既然比尔呢觉得应该这样,那我就应该这样;既然别人期待我这样,那我就应该这样。

很多的烦恼背后,都是应该思维导致的非黑即白。

应该思维不仅阻碍了我们表达真情实感,还固化了我们的思维。

自我发展之问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在某些场合,大家都在吹捧某个人,你也跟着吹捧,虽然你并不那么认同这个人;或者在某些场合,大家都表现得很感动,你也跟着感动,虽然你并没有太大的感觉。
这类经验背后有哪些对自己的应该思维?它反映了你和周围人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应该”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绝对化思维:人为什么会陷入悲观主义

习得性无助是对伤害的抽象,会觉得我们做什么都没有用了

悲观思维会从3个方向对挫折做绝对化加工:永久化、普遍化和人格化。

绝对化思维最大的问题,是为了防御可能的危险,把生活封闭在真空里,让我们不敢接触现实,从而失去了从现实,从生活中疗愈的机会。

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通常都是同时出现。他们的核心特点,就是用抽象的思维方式,阻止了我们跟现实发生联系。

与自我辩驳:如何打破防御型思维

对于不理性的思维,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辩驳:

第一种:实证式辩驳。找到与不理性的结论相反的证据

第二种:逻辑式的辩驳。重点是,推理的合理性

第三种:实用式辩驳。简单地说,就要问“我这么想有什么用”

三种错误思维倾向

第一种,是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个所谓的事实真相,是一个正确的认识

第二种,是认为自己所想的,就是事实真相,而很少去容纳其他可能性

第三种,是我们也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理性的,但是很爽,很带劲,所以就要这么想

自我发展之问

请你找一找心理的防御型思维,然后试着和它辩论一下吧。

创造性思维:找到持续行动的张力

“只有创造的结构,才能产生持续的张力,而解决问题的结构,是没有持续张力的。

我们也可以把人生看作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把我们心里钟爱的理念变成现实的过程,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创造型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根本区别

把创造型思维把事情分成简单的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我想要完成的作品

第二部分,是我所面临的现实

创造型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向我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样的,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去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解决问题思维是以现实来思考目标。先去想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来想自己的目标是不是实际的,该树立怎样的目标。

创造型目标制造了张力,而张力能力产生持续行动的动力,帮我们去有效地应对和组织现实。

另一方面,创造也需要我们去认清现实、加工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WOOP思维:张力如何变成行动力

有时候就因为我们下了决心,做了计划,大脑会误以为我们已经做过了,行动的张力就被消减了

心理对照法:先想好处,再想障碍
为了防止过于乐观的幻想降低我们的张力,我们就需要在想象乐观前景的同时,想象一下实现愿望的障碍在哪里?让我们先想象愿望达成的时刻,再泼一盆冷水下来,让我们面对现实。
先幻想积极乐观的结果,再幻想在路途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执行意图:治疗拖延症的有效工具
在设想未来要做什么的时候,用一个条件语句——“如果...就...”。当“如果”这个条件出现时,大脑就会自动反应出你应该做的事情。
你预埋的行为线索越具体,到这个时间地点以后,行为线索能触发行动。

WOOP思维:克服障碍的计划

WOOP思维是什么意思呢?
W——wish,就是愿望,先想想你在本周、本月或本年需要完成的愿望。
O——Outcome,最好的结果是什么,这两项是增加目标的张力。
O——Obstacle,设想可能遇到的障碍。
P——Plan,计划。
注意,这个计划就是用“如果遇到了什么障碍,我就怎么做”,这样“如果...就...”的句式写。

控制的两分法:把目标变成行动

控制的两分法:努力控制你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你无法控制的事情。

 我们控制不了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控制不了别人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更控制不了别人是否会喜欢我们。

你控制不了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但是你能控制自己怎么想。

控制两分法的第一步,是思考你所担心的事情,有哪些是你能控制的,哪些是你控制不了的,并把注意力专注到你能控制的部分。

控制两分法的第二步,对于不能够完全控制的事情,把你能控制的部分找出来,并做成计划。

在不可控的地方找到可控的部分,如果我们能够把这样事情背后可控的部分找出来,并把它们做成计划,那我们就不会陷入焦虑当中,因为我们一直都是有事可做的。

请注意,控制我们能够控制的事情,是专注和精进,而不妄想控制我们控制不了的事情,是为变化留下空间。这也是有弹性的思维的特征。

自我发展之问
在生活中,你在试图控制哪些你控制不了的事情,为什么想要控制的想法这么难放下呢?

近的思维:如何走出焦虑


弹性思维:思维是怎样进化的

第三章 发展关系中的自我

关系中的自我:从个体视角到关系视角

关系中的角色:解锁更多自我可能

关系 的语言:人机关系的密码

关系的互补:系统如何塑造你我

不安全依恋:爱为何会变成牢笼

关系的三角化:痛苦的“夹心人”

都是你的错:我们为何互相指责

都是我的错:我们为何会自责

关系的纠缠:亲密关系如何伤害人

课题分离:如何解决关系问题

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如何变得更成熟

新关系:关系是如何进化的

第四章:走出人生的瓶颈

转折期:逆境也是新机会

结束:如何脱离自旧自我

迷茫:如何孕育新自我

重生:如何重新全新的自我

职业转变:如何应对职业变动与转型

关系转变:如何应对关系的结束

转折期选择: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创伤后成长:如何重建意义感

故事:如何赋予经历意义

英雄之旅:自我是如何进化的

第五章:绘制人生的地图

人生阶段:如何突破自我中心

青春期:如何确立身份认同

成年早期:如何建立亲密关系与职业认同

中年期:如何应对中年危机

老年期:如何整合自己的人生

自我发展:一条不断延伸的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了不起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