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客家人的流浪家园

福建土楼:客家人的流浪家园_第1张图片

福建土楼:客家人的流浪家园

解筱文

闲看网上提问,有人问:“土楼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更有甚者,有旅游美食达人去福建土楼旅游,回来图文并茂写了参观游记,文中称“欣赏少数民族的奇特建筑”。

这样的误读现象,确实很奇特。很多人以为居住在土楼的是少数民族,或者把客家人与少数民族混为一谈,而实际上是汉民族,地地道道的汉族人,也可以说是汉族的一条正脉所系。

作为炎黄后裔的汉族,因汉王朝建立而确立其主体地位,至今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且从未中断过历史的民族。

但在2000多年间,汉族曾因天灾战乱、外族入侵、异族主政、社会动荡等重大影响,相当一部分汉人从中原向南方多次大规模流浪而去。

最主要的几次王朝颠覆期间,如西晋亡于匈奴人建立的赵,北宋亡于女真人建立的金,南宋亡于蒙古人建立的元,明亡于满洲人建立的清。这些都是汉人南迁最多的时期,也是汉人最为周遭磨难的悲情时代。

福建土楼:客家人的流浪家园_第2张图片

这些来自黄河流域的汉人,一路流浪至江西、福建及广东一带。他们为有别于当地原有居民,将自己称为“客家”。在深山密林中“另辟蹊径”谋生,在“寄人篱下”般的“客家”环境中,他们创造性建立自己的家园,这就是瑰宝般的古代民居——土楼。

无论是站在古代的生产生活视角看,还是以今天的文明眼光审视,土楼都是一种独居魅力的家园。它的主要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其一,坚固耐用。楼墙敦厚稳定,建构科学合理,易守难攻,具有很强的安全防御性和自卫性特点,可确保群族安全。

其二,经济环保。集约建造,就地取材,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土,旧料可重复使用,无建筑垃圾,且冷、热、湿、干等自然调节。

其三,人文至上。楼体外形貌似低调,而在满足居住功能之上,是高度艺术和人文的集中展示,充分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家族社会理想图景。

福建土楼:客家人的流浪家园_第3张图片

汉族之所以是汉族,能如此持久延续文明,生生不灭,在于其民族的勇毅精神,能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下,生存适应;也在于其文化之厚泽,道义之博大,能恒持“和合为美”的信念。因此,汉族是千年来防御能力最强大的民族,故而持久长存。

这也就是为什么汉族能有如此巨量的人口,如此的文明智慧和古今创造的重要原因。土楼无疑就是最好的例证之一。从汉民族被迫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迁徙伸展中,中华文明如火种一般播撒,土楼正如一座座孕育文明的宝盆,盛开在南方。

历史更迭,山河流转。客家的世代子子孙孙们,就在这样一个共存共荣,共亡共辱的社会中,精诚协作,繁衍生息,最终走入现代社会。

留存至今的土楼中,尤以福建土楼为经典。以永定土楼和南靖土楼群为代表的3000多座土楼,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化遗产”。那些方形、圆形、府第式、混合式的巨型土楼,集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深接地气,与天对话,发散着神奇的东方神韵。

福建土楼:客家人的流浪家园_第4张图片

据说,20世纪60年代的冷战时期,福建土楼一度被美国疑为“核弹发射井”,用卫星拍摄多年,但无法获知究竟。直到中美建交后,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实地考察才发现是历史悠久的中国土楼。这出“乌龙”大戏成为福建土楼的一段现代传奇故事。

今天的土楼,远去的是汉人曾经的蛰伏和坚守,承接的则是汉族历史记忆的博物园地,是触摸客家人心脉的文化圣地。

可以说,土楼凝结着汉民族世代的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是客家人建造的流浪家园,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古代民居形态,是活着的中华民族精神图腾。

旅游,当细品福建土楼。

(本文刊于2019年3月25日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

本文作者:解筱文,战略学者。主评时政、商业、铁路、文化。微信公众号:zgmjply(中国民间评论员)

你可能感兴趣的:(福建土楼:客家人的流浪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