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是如何进化成八爪鱼的?

昨天的一篇资讯,徐新评美团,蛮有代表性:

互联网企业是如何进化成八爪鱼的?_第1张图片

为什么美团不断扩展业务?今日头条为什么不断推新App?为什么亚马逊什么都卖?为什么腾讯见什么抄什么(曾经有一段时间,创业团队面对投资人必须回答的问题就是腾讯也做怎么办)?为什么BAT这些巨头到处买买买?

在互联网初期的时候,大家的确有一段专注时间,但后来尤其在中国,巨头们或准巨头们,都开始不专注起来,在业务上大举横向扩张。那么就有如下问题:

为什么需要做八爪鱼?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流量成本!随着互联网渗透率的增加,用户红利不断减少,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单一业务变现能力有限,导致买流量洗用户的粗糙打法失效,需要精细化运营,把流量变成用户,提供多种服务,增强变现能力;进一步把用户变成会员,绑定用户。这个在电商的发展过程是很清楚的,比如京东,从一开始专注卖3C的垂直电商,逐步扩展商品品类,变成平台型电商,后来又模仿亚马逊Prime付费会员体系推Plus付费会员,一步步把用户运营做扎实,争取在存量用户身上挣更多钱,并且可持续,也就有底气继续去买流量,形成良性循环。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应用引入付费特权会员制的原因。

所以,在流量成本这个筛选器作用下,只有八爪鱼活了下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已。

为什么八爪鱼能活得更好?

这需要了解一下飞轮效应,引用一下百科上的描述:

“飞轮效应指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当达到一个很高的速度后飞轮所具有的动量和动能就会很大,使其短时间内停下来所需的的外力便会很大,便能够克服较大的阻力维持原有运动。在机械结构中一般用于通过运动机构中的的死点。”

飞轮效应是很多互联网平台的护城河之源。比如,著名的亚马逊飞轮:


互联网企业是如何进化成八爪鱼的?_第2张图片

只看图,不看文字,主要就是多个箭头组成的两个圆圈,重点在于这些箭头都是相同的方向旋转,看起来就像轮子在转动。在某一点有力推动,都会层层传递,最终反馈到起点,进而继续传动,越来越快,直到飞起,达成所谓“飞轮”。再从文字理解,举个例子,从客户体验开始:更好的客户体验会带来更多流量/用户,买更多商品,对卖家吸引力越大,带来更多卖家,进而上架更多商品/选品,更多选择对客户来说意味着更好的客户体验,这样就完成了一轮正反馈循环,也就意味着平台实力会在循环过程中不断成长、增强。而不断成长的平台可以在很多固定资产或服务的投资上平摊成本,到服务单客户的时候成本降低,进一步推动飞轮飞快运转。于是大家就看到了现如今的“万物商店(Everything Store)”亚马逊。

而对于其他巨头,同样可以画出类似的“飞轮”。在具备飞轮效应的框架里,各个业务模块产生的价值整体上是1+1>2的。并且,由于互联网公司的成本构成基本都在研发和推广上,而研发构建的基础设施已经推广来的用户,是可以在相近业务上复用的,所以在自身已经具备规模的情况下再开拓新业务,成本可以节省很多,经济上是成立的。这个和其他传统业务有很大不同。

做一个八爪鱼就是不专注吗?

业务多,和不专注其实是两码事,美团业务多,但按照王兴的说法美团做的是服务电商,可以对比的是亚马逊是商品电商,亚马逊在商品电商上是专注的,那么美团在服务电商上也是专注的。不管有多少业务,服务的都是同一群用户,并且专注于“让大家吃得更好,活得更好”。

还有一些企业致力于把自己的能力复制到不同的场景上,比如今日头条,所有产品都是能让用户不停刷出推荐内容的模式,这就是把推荐这种技术能力用在不同产品上,这当然也是专注。

更大的巨头更是从生态角度布局很多业务,会自己做也会投资、收购,看起来就是买买买。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生态专注,比如腾讯和阿里巴巴。那贾跃亭的“生态化反”为什么搞砸了?这个嘛,能做生态的必须在某个环节已经实实在在站稳脚跟了,再去在更多环节站位、推动飞轮,而能做很漂亮的PPT不算。

所以,互联网企业的确已经进化到八爪鱼了,但同时也还是很专注的八爪鱼。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企业是如何进化成八爪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