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初跑者的自白

      “我羡慕过很多运动好的人,可从未羡慕过跑者,我常常认为跑步,那是孤独的人才干的事。” 这可能是过去我对跑步的全部认知。哪怕现在我也没有完全推翻这种说法,不过我开始有点羡慕跑者。 

        一项运动最初的形态都不一样,不过大多都是借助了器具去实现在自己的规则里完美的逻辑。 运动本质无贵贱之分,可看上去就没那么平和了,比如跑步之于击剑就像是平民之于侯爵,它最初的样子可能连跑鞋都不需要,赤脚狂奔,源于躲避野兽的攻击。演化至今,它没有改变原始的规则,似乎因为本就没有规则。但衍生出了很多附加的意义,人生如同一场自我博弈的赛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赛道。甚至因极度疲惫时产生的幻觉也会被理解成一种灵魂的对话。想想,单单是跑下去就成了一种哲学。 

一个初跑者的自白_第1张图片

         我在这聊着跑步的意义,绝不因为我是个虔诚的跑者,在鼓励大家加入跑步大军。而是我很想弄明白我是如何从一个对跑步无感的人开始接受这种漫长又如此耗心的运动,因为我坚信不仅仅因为孤独。记忆中第一次跑步,正式比赛的那种,已经是小学3年级了,可能那个时候也没多少孩子不知死活的在35度的高温下报名跑步,我才侥幸拿到了100米短跑的第一名,当然参赛的还有另一个瘦小的女生。那个时候似乎产生了一种假象,我误以为自己是有天赋的,这种理解是指在毫无日常训练的情况下,仅仅凭一腔热血,在赛道上玩命的迈步、再迈步就可以得到奖励。直到初高中我参加了两次跑步,一次400 ,一次800,我豪不丢脸的跑完全程,却每次事后都躲到厕所里吐得稀里哗啦,可见我对天赋这种事情的误解由来已久。

        自那以后,我求生的本能让我拒绝了跑步。加之因为刚上大学那会下了个10公分的楼梯就扭伤了左腿半月板,随后难以避免的军训加深了我对跑步的恐惧。说到这,我似乎可以晋升骨灰级恨跑者了,人生行至三分之一,很多时候就发现那些你曾经不以为重的事情,或许在某个时刻就会点化你,主要是当你跌倒谷底,真正能托住你的就是那些你曾放在人生底部的东西,谁说不是呢。 

        我身边总是不乏爱好跑步的人,日常5公里,动辄10公里,大夏天30多度也有晒里程数的。但是,这并不能打动我,直到我长久的沉浸在一种毫无意义的自我悲悯中,世上的事千千万,我却一件都做不来,找不到活着的意义,那个时候我以为这种叫做意义的东西是存在的。 而跑步就恰好出现了,我鬼使神差的买了第一台跑步机,自卑的人连站起来都会遮遮掩掩,因为害怕外面的人群,我宁可一个人在机器上奔跑。起初1公里7的速度都要歇几次,慢慢2公里,3公里。放心我可不是个有毅力的人,跑到3公里就已经满足了这种奔跑的形式感。没有计划,没有时间,没有心情,断断续续的跑在3公里的魔咒里,跑步机上也落了厚厚一层灰。这个样子,就是一个没有方向感的人,在生活的边缘垂死挣扎的常态。 

一个初跑者的自白_第2张图片

       后来那台红色的小型跑步机就跟着我搬家,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一度还被我挂在了转转上买二手,因为搬家确实比较麻烦,在几次跟买家周旋议价未果后,它就安心的待在那等待我哪天一时兴起。我突然想到这很像老电影里的情节,主人公身边总会留着一两个老物件, 平日里不留心就随手搁置,日子久了,发现新鲜的物品换了一批又一批,那几样东西却还在,然后就开始赋予它们特殊的意义,好像每一件东西都有个很长很长的故事。而那台跑步机就这样一点点撕开了我生活的一个豁口,我探出头想看看外面的样子。 

       人一旦有了改变的想法,生活就会变得很奇怪,我指很多“恰好”和“碰巧”。我恰好搬到的新家附近就有一家迪卡侬,大型超市般的运动卖场,绝对满足了我对运动的各种想象。如果说你在奢侈品店感受到的是生命的高级感,那在迪卡侬我切实触到了一种茂盛的生命力。集齐装备后就可以搜索地图“按图索骥”了。网上大数据在我搜过几个跑鞋后就开始推荐其他周边了,甚至搜个电影就能蹦出来《阿甘正传》,带着对跑步模糊的认知去重温这部电影,会发现它不仅仅在讲一个男孩跑步的故事,他跑过球场,跑过越战,跑过死亡,他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纯粹的做一件事,别停下来,是的,别停下来。好电影的魅力可能就是会让不同时期的你在这里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一般的人跑步多半是为了更好身体状态,强化下心肺功能。跑着跑着人就开始有了欲望,高于跑步的欲望。可能是更长的距离,更快的速度,也可能是在正规比赛里得到跑步能力的认可。后来,我知道有条跑者的朝圣之路叫马拉松,后来也认识了几个跑过马拉松的朋友,他们身上有着很相似的气质,坚韧,执着,也有那么点偏执,时不时会流露出很纯真的天性。可能正是这种纯粹的气质可以支撑他们跑下每次长跑后半段那寂静的几公里,人要跟自己对话才能在全世界都疲惫的时候再迈一步。

       谈到最具文学气质的跑者,不会想不到村上春树,一个作家兼跑者。30岁开始写作,33岁开始跑步,跑步的初衷也只是维持写作的体力,慢慢就成了生命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跑步也参加铁人三项,几乎每年都跑一次马拉松, 甚至跑过超级马拉松。最像个人传记的一本书就是《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其中我记忆颇深的是他说并非有了结束,过程才有意义,而是为了凸显过程的意义,才在某个地点设置个结束。 所以呢,我想一个ending 不是初衷,跑下去才是开始的意义。跑步本身也没什么意义,是那些跑者长长久久的跑下去,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长长久久的跑下去,才有了意义。

       纵然跑步是一个人跟自己的较量,我还是相信人群的欢呼,陪跑的鼓励是另一种力量的来源。好巧不巧,公司赶个世界杯的余温组织个“不跑就出局”的活动,没多想就报了名,成团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跑步的习惯,每天2公里的目标确实只能培养习惯。而这次世界杯,把奔跑的能力定义的最好的一幕,可能是法国对阿根廷的一战,毕竟追赶着风一样的姆巴佩,过30的梅西慌得很。

        今天是开跑的第一天,凭着生理期不影响运动能力的信念跑完3公里,现在已经瘫在床上,毕竟痛经不会因信念而转移。坚持跑是为了不拖团队后腿,我果真是需要一个team带我完成自己一个人的不可能,为别人的理由总是显得那么有意义。 那些奔跑在路上的人,我总觉得他们找到了支撑生命的点,跑步只是不断强化他们的信念,让他们抽离出原有的生活轨迹依然可以将这种生命力延续下去,第一次让“动”有了“静”的含义。 我会问自己,如果在一个房子里,让我放一件代表生命力的物品我会选什么,我想我会首选一台跑步机,而不是一株茂盛的绿植。跑起来会让我觉得我是个鲜活的存在,年近30的自己还可以从这里撕开生活的一角,找到一种简单的坚持,开始跑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初跑者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