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生弑母案”、“复旦投毒案”、“啃老族”加上大学生热度难退的“裸贷”,老师和家长们都没想到自己的优等生、乖宝宝会投毒、弑母。这些事件一次次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从本质上说,教育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书,二是育人。
学校更多的是注重传授知识,家庭给予爱的体验。但这两者对孩子而言,都是长辈,是需要敬重的对象,孩子会不自觉的去“扮演”一个固定的角色。
不擅长表现自身是所有“乖小孩”的通病,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双面”人生。在同学朋友间一个样子,在家却是另外一个模样。
然而营地教育给了孩子们一个脱离家庭、学校“监视”范围的机会,在营地中,大家都是同龄人,交流的平台是同等的。
营地教育打破了教室的边界,让孩子走出课堂,走进自然。它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在体验中锻炼,增强自己的体质,强化自己的能力。
导师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们平等相处,孩子更容易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释放自己的天性。
营地教育在国外近200年的发展实践证实,它在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心,培养独立品格和领导力,提高社交能力等方面影响显著。
孩子看到的世界越大,越了解自己的渺小;看到的世界越不同,越能体会包容的意义;看到的世界越精彩,越明白生活本应如此丰富。
没有父母在身边
一切自己扛
宝贝从没有离开过自己,会不会到了营地不适应想家而哭鼻子呢?
很多家长很担心这样的问题,在营地,尤其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孩子,的确会有个别“爱哭鬼”。但是这些小不点的情绪很快会被营地导师和周围伙伴们稀释,导师的耐心倾听和伙伴们的榜样效应非常凑效。
在营地的生态圈里生活,首先学会的就是适应环境。
适应没有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身边的日子,洗脸、换衣、如何与伙伴们沟通自己的奇思妙想,如何交到新朋友……这些,都自己来!
而孩子们的适应能力很大程度上会超越父母的预期。
在营地学习没有测试,像游戏
却更有启发和收获
营地教育课程内容广泛,涉及到艺术、手工、音乐、舞蹈、自然科学等类别的内容。
在这些课程的教学里,孩子们只需要跟着营地导师去探索,去实践,去试错,去修复、去提升、去解决问题。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可以释放天性。
把陶泥捏成兔子、手枪、城堡或者很多块丑陋的石头,可能它们不是大人眼里完美的工艺品,但是,这才是符合孩子天性的学习过程。
完成之后,作品之间的巡礼才是真正能给与孩子们收获的时刻,他们在导师的引领下根据自己的作品来讲述创作灵感和创意故事,交流探讨之后,很多孩子会重新动手打造自己的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和偏好,开始思考自我,还有,遇见更厉害的自己。
享受自然
提升与生活亲近的能力
大自然并不总是风和日丽,就如我们的生活。
未来,孩子们也必然会遇到内心纠结的时刻,如何取舍、适应环境和顺利找到出路,是家长们希望孩子掌握的技能之一。
在营地的野外生存和定向等活动中,他们要利用自己手边的工具、跟伙伴们商量出更合适的方法,指北针可以辨别户外的方向,看树叶摇晃的方向可以辨别哪条路线前行更节约体力……
那么,取舍就是营员们的课程核心,而对团队负责的心态会让他们更谨慎地选择,在到达终点的时候,对大自然的感悟更鲜明,团队协作的模式也更习惯,随之解决生活难题的时候会更迅捷。
距离暑假还有
4
2
天
暑假越来越近了,很多爸妈想让孩子有机会体验露营的魅力,却又犯起了困难选择症......
【关于第一次独自露营】
胡稚老师的建议:
1、征求孩子意见,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主题内容;
(首先为孩子选择适合他们的主题活动,同时给孩子做一些相关介绍,激发他们的兴趣,有了兴趣,他们才能克服活动中遇到的种种挑战)
2、选择专业、可靠的机构组织;
(这点十分重要,第一、朋友间的口碑往往比广告更有参考价值。第二、可以尝试性的参加一、两次一整天的不过夜的活动,来了解这个组织,而后再考虑过夜的活动。)
3、出发前给孩子做好独自露营的心理建设;
(听说有的孩子出发的前一晚哭了,因为担心独自过夜会想妈妈,通常女生会比较容易出现这种情况,那么,父母的鼓励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4、做好相关安全提示;
(任何活动,安全第一,提醒孩子遵守规则、不做危险的事情、保护好自己十分重要)
5、邀约孩子熟悉的小伙伴结伴同行;
(有熟悉的同学朋友在一起,孩子们有安全感,父母也会更加放心)
6、一年级是一个尝试独自露营的好时期;
(学龄前儿童,适合亲子类的活动,那时的他们对父母更加依赖,而一旦上了学,越来越多的乐趣会来自与同伴的相处和交谈)
延展阅读
1. 『我的城市我做主』,城市定向系列赛第一站——等你来挑战!
2. (内含福利!) 毅行沙漠,挑战自我,敦煌6天5夜徒步营等你来战
3. 陪娃写作业,要命!比催一百遍更有用,不如学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