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建——解决城市人的乡愁还是村里人的城愁?

乡村的现实并不只有田园风光和淳朴的乡亲们,在这里理想与矛盾处于拉扯、撕裂的过渡状态,还涉及到社会各个层面的复杂博弈。

乡村“空心化”的问题,根本上是产业的匮乏,人们不能在家乡实现致富的梦想。

艺术家改造民宿,让地价飙升,有人赚钱,有人没法获利,种下了芥蒂。艺术家想要留下中国农耕文化的基因,村民却想要空调,厕所和洋房。

资本是浓硫酸,流到哪里,腐蚀哪里。千乡一面。

文化自信来源于教育,让孩子们知道世上好的东西不只有小洋楼。

在乡村,土地所有权、建造权、使用权合一,“你必须到现场去,满足那些看似微小、完全不可理解的要求,但那是真真实实发生的”。一个很美的东西不去使用,是最大的犯罪。

在乡建里,建筑往往是乡村振兴的开始。它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目的,但先有个物理的空间,新的事物才能产生,才能承载新功能,发生一系列后续事件。“中国不缺成功的建筑师,缺很傻,很执着的草根,去做小而美,甚至是不美,付出也未必有收获的事情。”

与宏村相比,西递旅游是村办公司,保留了很多的村规民约,比如挑粪要在七点钟之前,因为不会影响游客。这样村里的大小事务,从收入分配到走路、吃饭,老百姓都知道得清清楚楚,心态自然平和。

乡村振兴之前要做的,是人心修复,先要踏踏实实做社区营造。通过各种方式让社区的人意识到自己的文化根脉,培养归属感,自豪感,建构集体记忆。Eg:先修路,造福全村人,不着急针对银匠。村里人自己准备石料,自己修。在外打工的人交替回来修,一家一家参与。有了路,外面的人慢慢就回来了。如果能养活自己,养活家人,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建——解决城市人的乡愁还是村里人的城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