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供给生活品。育:是养子使作善也,同毓,也指按照一定目的长期地教导和训练。
作为父母,我们以为自己是在教养孩子,然而大部分人只是养活孩子,却未真正的教育孩子。我们的孩子有安全感吗?我们的孩子自信吗?我们的孩子会与人相处吗?我们孩子能分辨善恶吗?我们的孩子有基本的生活技能吗?
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准好去面对生活、面对各种现实,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并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最终使孩子自主自立。教育的核心事项是:
1 教会孩子认知自我,建立自我价值。
2 教会孩子管理情绪,与他人相处融洽。
3 教会孩子管理个人行为,遵守规则。
1、让孩子认知自我,建立自我价值
婴儿从出生之初就在建立自我价值,如果周围的环境给他信心,他就会有很高的自我价值。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营造有信心的环境: ①温馨和坚固的家庭环境,被温柔和耐心的对待;②亲人的重视,孩子的需求得到及时的响应;③亲人足够的陪伴。
一个充满温馨的、相互理解、耐心、体贴的家庭环境,是一个充满爱的环境,是孩子能感知到爱的环境。反之,一个充满批评、指责、命令的家庭环境,孩子是无法感知到爱的。当孩子感知到自己是被爱的,孩子才能建立安全感,才能学会信任他人,才知道尊重他人。
孩子需求被及时响应,是存在感建立的过程,否则就会不停的自我否认,没有安全感,从而使用叛逆或不良的行为来追求自我存在感。孩子的需求分外在需求和内在需求;吃喝拉撒这些是外在需;破坏、不听话、说脏话等不良行为的背后藏着内在需求,这个需求往往是需要大人的陪伴。家长往往只在乎外在需求,而忽略内在需求。
亲人的陪伴,是孩子学习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孩子天生是敏感的,通过观察父母、亲戚、朋友为人处世的方法,来建立自己认知体系,指导自己的行动。父母除了保护孩子不受伤害,还要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分辨善恶、如何认知性别和性。
如何科学的帮孩子建立“自我价值”?
①训练孩子时,要坚定,也要尊重孩子。
②不惩罚,不纵容,理解孩子。
③理解孩子的目标,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
④让孩子实实在在的体验生活。
反思点:我们是用正确的方式表达爱孩子吗?我们是无条件的爱孩子吗?孩子能感受到我们的爱吗?
2、教会孩子管理情绪,与他人相处融洽
情商又称为“情绪智力”,需要后天学习和培养的。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戈尔曼教授认为:情商决定命运,情商真正与一个人的未来成就及幸福密切相关,在一个人的成功因素中占80%。
情商分为五方面内容: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管理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和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
孩子是敏锐的观察者,却是差劲的表达着。父母需要引导孩子认识情绪和管理情绪,学会信任他人、直面冲突、拒绝别人、辨别他人的动机、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与宝宝玩游戏,宝宝连续输了三局。气的小嘴撅的很高,两眼噙泪。被抱入怀中,仍然不停的念叨着什么。仔细一听,是“我打你,我踢你,我揍你,我拿刀......”这都是宝宝不听话时,用来威胁他的话语,他学以致用,来威胁我。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根本在大人身上,如果想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反思点:是否教孩子认识情绪?自己是否能管理好情绪?是否注意到孩子的情绪并有效的疏导?
3、教会孩子管理个人行为,遵守规则
人人都要学习纪律,而纪律是建立在对规则、职责、任务和技能的学习之上。孩子的天性是好玩,没有理智、规则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总之孩子是不了解成人的世界。孩子是感性的,情感支配行动,孩子不可能像大人期望的一样,自觉的学习和遵守规则。
父母需要耐心地帮孩子学习规则,了解规则;多花时间陪孩子,慈爱的解释规则,认知规则;一定要言传身教,示范规则;父母要有耐心,持之以恒。
父母习惯于总结自己对孩子的付出,而忽略孩子真实的需求。就譬如,孩子需要一个苹果,你却给他一车梨。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
1、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
①不要使用大人所有的力气来责骂或粗暴的惩罚孩子,孩子是无法理解的。
②大人要说话算话,统一言行,否则孩子会不知道该遵守那句话。
③大人要保持权威,给孩子安全感。
④让孩子完成自己想要尝试的事情。
2、了解孩子的特点。
①孩子不懂得大人的压力,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②不可以严厉惩罚,孩子会记得当时的情形,直到青春期或成年。
③孩子会不自觉地吸收父母的情绪和语言实质,家庭氛围如果出现惊吓、暴力,会让孩子不理解自己也不理解他人
3、了解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四种目的。
①寻求关注,②争夺权力,③寻求报复,④自暴自弃。
纠正不良行为策略:
①关注:关注对的,忽略错的;尊重孩子的选择;做出乎孩子意料不到的反应;制定时间表,专注陪孩子。
②权力:不对挑衅做反应,忽视孩子的挑衅;不斥责,保持冷静;不要说话,行动亲切,但不失坚定;决定要做什么,并给孩子讲清楚决定;辅导孩子回到合作上;定期花时间专注陪孩子。
③报复:不要冲动,避免进入报复循环;等待孩子冷静,保持友好;赢得孩子的合作;给孩子时间。
④自暴自弃:不要放弃;鼓励孩子,给孩子指出他能做什么;安排一些小小的成功。
“质量时间”比“数量时间”重要的多:离孩子近一些,听孩子的心声,谈论孩子重要的事情。
孩子对他人的幸福和快乐有所贡献,对他们的社会环境越来越负责,社会兴趣增加,不良行为消失。
注:文中很多内容引用《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该书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