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大儒董仲舒把儒家总结为五个字“仁、义、礼、智、信”,把“礼”放在正中的位置。
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把“礼”放在正中,以示礼仪的重要程度。是故,礼仪为人之表,不可轻视更不可不为。
礼仪是一种社会文化,它代表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集体,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形象和素质。区域不同、国度不同、礼仪虽异,但是都必须接受礼仪教育。
古人云:“不知礼不足以立足。”孔子带领学生在城门口进行礼仪演习,为让世人学习和进步。
在中国古时候,礼是作为一种政治制度而存在的,是“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根本。
中国有礼仪之邦之称,它盛于周朝,延续至今。她犹如花朵,历经数次暴风骤雨,仍含珠露,婷婷亭亭玉立,催新蕾,八方飘香,把其鲜艳、高洁、美丽展现给世人。
礼仪不仅重要而且频繁,个人社交需要,还有国家对国家的访问,城市对城市的交流,单位对单位的联系等都离不开礼仪这个环节。
比如对来访者接待人的级别要相当;国家重大节日上的礼炮枚数有规定;谈判桌上先介绍己方人员,后介绍对方人员;致词要书面语不要口语,以示庄重;等等都属礼仪之列。
对于个人来说要注意,服饰仪表、谈吐表情、语气用词、一举一动要符合场合和自己的身份。
比如宴会酒席上,作为下级不要一哄围着领导敬酒,座位不要弄错(正对门最高级别或年长的主人,右手紧接着是最高级别或年长的客人,接下来应该是一个主方一个客方)。
朋友、同事、战友、同乡、同学等见面或聚会要大方热情(尤其是上级对下级),语言恰当。
不能只和领导和几个人打招呼,要尽量和所有熟悉的人打招呼;多谈高兴的话题,无论多么要好或多么糟的关系,万不可取笑对方的生理缺陷、人生败笔、个人隐私;
更不可戏虐对方心灵的伤痛和苦衷;不喜欢之人,不佩服之人,有成见的人,心理讨厌的人,
如果在场面上相遇也一定要大度,礼节待人;男人不要主动握女士的手,下级不要主动握上级的手,与人握手时间长短要因关系而异等;
吃饭不要弄出响声,要用公用筷子为对方夹菜;吸烟不要乱弹烟灰,面前桌上要清洁;说话不要喷出饭菜,剔牙要用另一只手遮住等;开场白和结束语要想好,甚至要斟酌,内容和感情一定要到位。
不知礼不足以立足。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是实现完美的最佳方法,它可以丰富人的内涵,增加人的“含金量”,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实力,使人们面对纷繁社会时更具勇气,更有信心,进而更充分地实现自我。
荀子在修身篇中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我们只有明智地认识自己,自觉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礼仪规范,才能在社会关系中得以生存并实现自己的价值。
图训千字文中说:“心怀深厚,面露平和,裙衫洁净,何必绸绫。” 我们只有将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于一身的人才称得上唯真唯美,才可冠以“完美”二字。
礼仪是人的品位的外在形式,也是人生修养和修为的标志。所以,做人要有规矩,要讲礼貌,要懂礼仪知廉耻,辨善恶,知香臭,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饭要有吃饭相,说话要有说话相,走路要有走路相等。
不知好赖,粗鲁野性,或歪着个头,或瞪着眼,或不正眼看人,或行走坐卧没个样,或开口像吃了枪药,或给人说话心不在焉,或见熟人客人不打招呼,
或人像霜打的茄子没个精气神,或不懂老幼尊卑,或在人群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满嘴脏话,招人厌恶。所以,要读书、要学习。
识书才能达理,学习才能进步。礼仪是人社交中显示你个人层次的一种标志。
它有时不但能决定一件事的成败,而且代表着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形象。
宫长路著、方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