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说说我对需求分析的理解,这看似是专业人士才会去做的事,但我认为对其他人来说,如果能花点时间去了解一下这种分析方法,对自身也是会有极大的好处。
需求分析理解起来并不复杂,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分析用户及其现状,并提出假想方案改善现状,为用户带来价值。这听起来应该还是不太好懂,下面我举个接地气的例子让你好理解一点。
之前公司的面积不大,但天花板上却划分成6个区域,每个区域对应着一个灯开关。这样的设计导致每次开会需要关灯的时候,特别让人抓狂,因为没人记得哪个开关对应会议室的灯,所以只能一个个去试,弄得一时间办公室都是时亮时暗,场面十分尴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找来了胶带,并且在上面写了每个区域的名字,然后贴在了开关上,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这个例子中,用户就是我和我的同事,现状就是每次开会需要关灯就很麻烦,假想的方案就是在开关上做标识,带来的价值就是以后谁都知道开关对应着哪个区域,不用再逐个试了。
相信从这个例子中,你可以了解到需求分析并不高深也并不神秘,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也经常能用到,只是我们没察觉而已。这种思维方式不应该只掌握在产品经理、软硬件设计师等少数人身上,我们普通人也可以习得。
那如何习得呢?对此,我总结为以下3点:
1、用户及现状分析;
2、假想方案设计;
3、价值创造及成本付出分析;
一、用户及现状分析
先说第1点——用户及现状分析。需求分析的第一步就是对用户及现状进行分析,而分析的原因显然是我们发现了用户的现状并不好,或者说是出现了问题。那用户都有哪些问题呢?我把其归纳为3类,分别是显性问题、隐性问题以及数据问题。
对于显性问题,用户一般都会主动表示对其的不满。只要我们多留意用户的情绪变化,此类问题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捕捉到的,例如我刚才举的例子就是属于这类问题。
隐性问题就藏得比较深了,用户往往不认为这是问题,这需要你自己来感知,例如苹果面世之前,没人会觉得诺基亚不好;例如平常日子你没买花给女朋友,她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
而最后一类数据问题,就是通过分析数据,从中发现用户存在的问题。例如我开了个健身房,由于比较偏僻,从路口到健身房要拐三个弯,所以沿途我放了几个路牌做指示。为了测试指示牌的效果,我找了10个朋友让他们按路牌的指示来健身房,最后发现只有1个朋友能来到健身房,从这数据中可以发现路牌指示有问题,我的朋友按指示根本来不了。
在这3类问题中,第一类我们是可以通过训练掌握的。第二类需要极强的洞察能力,普通人难以习得,毕竟别人都认为没问题,而你却发现有问题,而且还能将其改变,本就是不容易的事。而最后的数据问题,则是介于显性问题和隐性问题之间,它可以通过训练掌握,但是训练所需的数据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所以其难点在于是否有数据供其学习,当然要将其掌握也要学会如何设置数据指标、数据维度及数据埋点这些。
对于我们来说,能掌握如何发现第一类问题,学会捕捉用户情绪的变化已经很不错了。掌握这能力并不困难,只是有点反人性而已。你回忆一下我刚才举的会议室灯的问题就明白了,其实每个人都能发现每次关会议室的灯都很麻烦,但最后大家的做法都是不了了之。
如果你反其道而行,努力想办法去解决,这不就是一次锻炼的机会吗?虽然反人性,但却能让你逐渐提升。
因此要掌握发现显性问题的能力并不难,只要每次发现情绪变化,特别是产生了负面的情绪,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都马上记下来,然后花时间想想如何解决。久而久之,你对情绪变化会越来越敏感,而随着敏感度的提升,你也就逐渐掌握了这项能力。
当你逐渐习得这种发现问题的能力之后,就相当于具备了发现机会的能力,你想想,如果面临现状问题的用户足够多的话,就有可能做出一款产品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不就是一个潜在的创业机会吗?
而第二类问题,我暂时还想不出太好的方法习得,可能随着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的丰富才能将其掌握吧。第三类问题则与显性问题一样,只要有数据让你去不断分析研究,也能逐渐地掌握。当然首先你要在脑海里树立起这样一个概念,不然看见数据你也不会去主动分析。
二、假想方案设计
接下来,再说说第2点——假想方案设计。第1点说的是发现问题,那第2点说的就是做什么来解决问题,注意这里说的是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做,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怎么做需要在确定了做什么之后再去思考。拿刚才”会议室的灯“来说,做什么指的是在开关上做标识让人一看就知道对应哪盏灯,而怎么做则是用胶带把标识贴上去。
那我们如何做好假想方案设计呢?有3点需要大家注意,它们分别是发散、过滤和比较,下面我们一个个来说。
先说发散,它是思考假想方案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个人头脑风暴。在这一步中,不用考虑方案是否靠谱,要充分发散思维,凡是能想到的解决方案都记下来。很多人在头脑风暴的时候,一边在发散想方案,一边又在想方案是否可行,这样会极大地束缚你的思维,而且时间也会白白浪费掉。
继续拿”会议室的灯“做例子,除了在开关上做标识之外,让人把对应开关直接布置在会议室也行,用强制手段让员工自己把开关背下来也行,换一个有独立开关的会议室也行。在发散阶段,关键是在想足够多的点子,而不是花时间去思考哪个点子可行。
在我们发散完之后,就到过滤阶段了,这一步就是要把不靠谱的方案都过滤掉。在刚才的例子中,让员工背下来这明显不靠谱;把开关重新布置在会议室也不靠谱。那唯一靠谱就是在开关上做标识,和换一个会议室了(众创空间有公共会议室)。
我们在过滤完之后,得到了2个点子,所以接下来就到比较阶段,这一步我们需要对各个方案进行比较,从中选取最好的方案。继续用回那个例子,明显在开关上做标识是最省时省力的,所以通过比较,这方案完胜。
虽然我所举的例子有点简单,但思考的逻辑是一样的。在思考假想方案的时候,通过发散、过滤和比较这3点,我们可以较为系统地把方案想清楚、想完善。
三、价值创造及成本付出分析
最后来说说第3点——价值创造及成本付出分析。在第2点里,我们已经根据用户的现状想出了可行的假想方案,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分析以下两点:
1)为用户带来了什么价值;
2)用户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来享受该价值;
为什么要分析这两点呢?试想一下如果你想的方案不能为用户带来价值,或者虽说有价值但用户需要付出过高的成本,那都是不可取的,下面还是通过例子来说明。
在刚才的例子中,如果在开关上做标识的话,对于普通员工来说,不管是新人还是旧人,见到开关就知道如何关灯,这杜绝了麻烦、避免了慌张、节省了时间;对于使用办公室的人来说,避免了尴尬,也让会议更为流畅。而且对于他们来说,不用付出任何成本就能享受到这些价值,这明显是个好方案。
相反,如果是换一个有会议室的话,问题也的确是解决了,但却是需要付出成本。想想使用众创空间的会议室,一、提前预定,但不一定能预约到;二、在一个相对陌生的地方开会议可能会影响表现。这些成本直接导致用户不会采用这个方案,即使它能解决掉之前的问题。
所以说,为用户带来价值以及用户愿意承担所需成本这两点,都会直接导致你的方案是否可行。
可能你会有疑惑,觉得第1点像是废话,方案肯定能带来价值阿,这有什么好分析的。但其实不然,因为我所举的例子极度简单,而且不存在竞争性。想想如果你是在做一款面向市场的产品,那你分析为用户带来了什么价值,对比竞争对手你的价值如何,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如果别人已经提供了这些价值,或者你提供的价值没比别人好多少,用户看都不看你的方案。
所以,一定要认真分析好这两点,多做逻辑推演,它们可以作为方案是否可行的判断标准。
总结
我们想做好需求分析,那就是要学捕捉用户的情绪变化,特别是负面的情绪变化,然后好好想想有什么方法可以帮用户解决掉麻烦,让他从负面的情绪变为正面的情绪。如果受影响的用户足够多,还可以做成一款产品去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可能是你一次逆袭的机会~
这篇文章有点长,能看完也是不容易,但这并不是结束。我们到现在只是说了需求分析,但分析完之后该怎么做呢?我在下一篇文章会说,想了解的朋友记得关注一下我喔。
原创不易,求关注,求传播,谢谢~
如果想了解更多我的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假装是个思想家】。
如果觉得文章还可以的话,麻烦给我点个赞,也欢迎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