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个把哲学引向日常的人
你们或许发现了,苏格拉底跟此前的泰勒斯、赫拉克利特还有巴门尼德都非常不同,他不关心天上的事情,更关心人间的事务。
罗马时期的哲学家西塞罗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位把哲学从神秘中召唤出来的人,虽然在他之前的所有哲学家都在从事哲学,但只是他才把哲学引向日常生活的主题,以便探索德性与恶行,以及普遍的善与恶,并使我们认识到,天上的东西,无论是我们的知识遥不可及的还是别的什么,纵然完全为我们所知,也与善的生活毫无关系。”
所以说,苏格拉底完成了古希腊哲学的一个重大转向,那就是把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变成人。阿里斯托芬对他的指控是毫无根据的,因为苏格拉底压根就不是一个自然哲学家,他不研究自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研究自然对于认识人自己,对于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是没有用的。
苏格拉底的这个观点跟佛教也有很多共通之处。在《佛说箭喻经》中记载过一个故事,潜心向佛的尊者鬘童子,心中起了疑问,不吐不快,就跟佛祖有了这样一番对话,他说:
“有些问题世尊总不解释;或将之搁置一边,或予以摒斥。这些问题是:
(一)宇宙是永恒的,还是
(二)不永恒的?
(三)是有限的,还是
(四)无限的?
(五)身与心是同一物,还是
(六)身是一物,心又是一物?
(七)如来死后尚继续存在,还是
(八)不再继续存在,还是
(九)既存在亦(同时)不存在?还是
(十)既不存在亦(同时)不存在?
这些问题世尊从未为我解释。我不喜欢,也不能领会。”
说完这些话,鬘童子就给佛陀下了最后通牒,声称如果不回答上述问题,他就要叛出师门。佛陀的回答是:你问的这十个问题我统统不做解答,因为它们没有用处。佛陀说:
“它们与修炼身心的梵行根本无关。它们不能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到宁静、深观、圆觉、涅槃。因此,我没有为你们解答这些问题。那末,我所解释的又是些什么呢?我说明了苦,苦的生起、苦的止息和灭苦之道。鬘童子,为什么我要解释这些呢?因为它们有用。它们与修炼身心的梵行有根本上的关联,可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宁静、深观、圆觉、涅槃。因此我解释这些法。”
看完这个对话,你是不是觉得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城邦,迫使哲学去思考人生和道德、善与恶的做法跟佛陀非常类似呢?事实上,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我们觉得,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已得到解答,也还完全没有触及人生问题。”也许正是出于同样的考虑,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才会说: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2.雅典城邦的牛虻
我们为苏格拉底的使命做一个简单的小结。从公元前431年开始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持续了整整27年,这期间雅典的政治秩序陷入极度的混乱之中,传统道德以惊人的速度分崩离析,苏格拉底想从伦理问题入手,重建雅典人的道德原则和政治秩序。
苏格拉底把自己视作神赐给雅典城邦的一只牛虻,这个城邦好比一匹硕大的骏马,由于太大,行动迂缓不灵,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因此,作为这只牛虻,苏格拉底的使命就是随时随地紧跟着雅典的公民们,鼓励他们,说服他们,责备他们,告诫他们不要过多地考虑实际利益,而要更多地关心心灵的安宁和道德的完善,更多地考虑城邦的利益和其他公众利益。因为“真正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活得好意味着活得高尚、正直”。
可是我有时候在想,对于任何一匹骏马来说,牛虻的叮咬总不是一件愉悦的事情,你会忍不住想要拍死这只恼人的牛虻,所以哲人在城邦中始终处于一个危险的境地,苏格拉底之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雅典人不堪其扰,于是拍死了这只叮了他们几十年的牛虻。
3.追寻德性的普遍意义
在《美诺篇》中,苏格拉底跟智者派的美诺有过这样一段对话。美诺问苏格拉底:“德性可以教授吗?还是说德性是通过实践获得的?或者,德性既不能教也无法通过实践获得,它就是一种天性?”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又有些开始恍惚了?美诺到底在问什么问题?美诺是智者,智者的特点之一是什么?没错,就是收费授徒,教会学生参与城邦政治活动的各种才能。
德性可教吗?对于智者来说,德性当然是可教的,这毫无疑问,如果德性是不可教授的,那智者岂不就失业了?
那么,苏格拉底应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要知道,苏格拉底身上最大的标签就是“自知其无知”,所以,他在对话的时候,一定会以退为进,先谦虚地表示自己很无知,然后诱使对方给出自己的观点。所以,苏格拉底说:在回答德性是否可教之前,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德性,但是我必须很惭愧地承认,我根本就没有关于德性的知识,你这么厉害,可不可以跟我说一说呢?
如果你是美诺,看到苏格拉底这么虚心求教,一定也会产生好为人师的冲动。果不其然,美诺立刻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你的问题很好回答啊,你看啊,男人的德性就是有能力治理城邦的事务,女人的德性就是把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此外,还有小孩子的德性,老年人的德性,自由人、奴隶的德性,总之,德性的种类有很多很多。
听完美诺的回答,苏格拉底并不满意,他说:美诺啊,我真是太幸运了,我想要一个德性,你却给了我一大群德性。可是,不管德性有多少种类型,总有一种共同的“理念”,使它们成为德性,要回答德性的人必须着眼于这一点,你懂得我的意思吗?
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我不需要你给我列举那些具体的德性,我要的是那个使所有德性成其为德性的理念,也即是德性的普遍定义。
4.反诘法:苏格拉底的灵魂助产术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对苏格拉底的哲学方法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首先,苏格拉底不仅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了人间,专注于伦理学的探讨,而且还是第一个试图在伦理问题中寻找普遍定义的人。
其次,苏格拉底不喜欢独白,他更喜欢在广场上跟别人聊天,通过自我贬低的方式,诱使别人提出观点,然后加以反驳,最后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所以苏格拉底的这个方法也被称为“反诘法”。
我们先来看“反诘法”。它包括四个步骤,通过反讥、归纳、诱导,最后得出定义,苏格拉底把这套方法形象地比喻为“灵魂助产术”。我们知道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位助产婆,苏格拉底声称继承了母亲的“技术”。不同的是,他助产的对象是男人而不是女人,催生出来的是灵魂而不是肉体。苏格拉底说:“我照料他们分娩时的灵魂,而不是他们的身体。我这种艺术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能够以各种方式考察年轻人的心灵所产生的是幻想错觉还是真知灼见。”
很久以前我听过一个笑话。从前有个书生,每天晚上悬梁刺股,苦读圣贤书,准备进京赶考。有一天晚上,他的夫人看他又在抓耳挠腮地苦思冥想,于是问他:你怎么总是在唉声叹气的呀?这位书生说:因为写文章实在是太难了。他的夫人说:难道你们男人写文章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要难吗?
书生说:真的更难,因为你们肚里有货,我们肚里没货。苏格拉底自称使用的是灵魂的助产术,如果那个男人肚里没货,他能助产出什么呢?所以灵魂助产术如果想要成立,前提是每个人都是有灵魂的。进一步说,反诘法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人回忆起他本来就已经拥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