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近日阅读《少有人走的路》,仿佛这位叫做派克的心理医生为自己做了一场深刻的心理治疗。自经历离婚以来,这期间所经历的种种似乎都找到了病源——其实我们都不了解自己,都不懂爱是什么。

      爱,神秘且难以定义。派克医生认为,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他认为爱至少有四个层面,首先是爱与不爱的区别;其次,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我们付出爱的努力,不仅能让他人的心智成熟,自己也同样获益;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第四,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而这见诸行动。

      “从坠入情网开始,其实是每个人“自我界限”的消除,与心爱的人结合在一起,它让我们感觉强大有力,似乎没有什么阻止我们实现愿望,我们感觉爱无比强大,能够征服一切,我们的前途充满光明,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感觉是虚幻的,常常与现实脱节。日常琐事和难题,会使我们产生矛盾和冲突,然后各自的自我界限又重新合拢,又恢复成两个不同的个体。幻觉破灭后,爱才真正开始。”

      我是一个农村孩子,为了让我接受良好的教育,6岁时爸妈把我送到城里姥姥家就读附近的小学。从彼时起,切身切肤的体会到城市陌生环境带给我的是紧张、孤单和害怕。而爸妈,平时忙于工作只能在周末来看我,每当午睡醒来后发现爸妈已经离开,心里充斥着至今无法说清却又萦绕心头的酸涩。或许正是童年的经历让我逐渐患上“消极性人格依赖”,很强的依赖心理,而且不知道应该怎么真正去爱一个人。读大学时遇到他,喜欢他无微不至的照顾、无限包容我的任性与坏脾气,就这样一直到结婚生子,十五年,以为爱情不老,白头可期。

       回过头来想,其实我爱他,与其说我爱他,或许更准确的说我依赖他,他弥补了童年时期父母长时间缺位的爱。而我的表现也恰如一个“消极性人格依赖症”患者:总是害怕失去他、时刻需要他的关心与照顾、却不懂应该怎么具体的付出自己的爱。“强烈的依赖感,多源于童年时期-患者父母缺乏爱的能力,且将不幸延续给下一代。只想获取却不愿付出,心智必然只能停留在婴儿期,这只会对人生构成限制和束缚,只会给人际关系造成破坏,而不会使感情走向完满。”我和他后来的结局也恰恰与此验证。他遇到了一位大姐姐,这位姐姐温柔体贴,让他觉得“我不知道你有什么好的”“我不知道你哪里爱我”,他出轨,我最终选择离婚。

      十五年他付出了很多心血和精力,而这种“自我牺牲”似的给予却并没有滋养我们的关系,甚至没有让我们两个人走向心智成熟,“爱得过分,还莫如不爱,该拒绝时却一味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越俎代庖地去照顾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只会使对方产生更大的依赖性,这就是对爱的滥用。”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这不仅是夫妻之爱,也是父母之爱。

      是的,来路回望,我们才逐渐认清自己,认清什么是爱。

      爱不是感觉,它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真正的爱,须以全部身心投入和奉献;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虑,是奉献全部身心的重大决定。”这里面隐含着责任,付出与责任构成了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