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这些心智绊脚石坑了还不自知!|《了不起的我》心智模式篇

常听心智模式这个概念,不过对它的理解一直很模糊,更知道它对我们有什么具体影响。当读到《了不起的我》中有关这个概念的部分,真是惊出了一身冷汗。不借助心理学的“放大镜”还发现不了它背后的各种各样的坑!

今天就跟好好聊聊,关于心智模式给你挖过的坑。认清了心智模式,保你少走弯路。本次主要分享两个内容,什么是心智模式,心智模式背后的坑有哪些。

01- 心智模式的概念

作者认为,心智模式就是我们头脑中惯用的组织和加工的世界的方式。可以简单的理解成,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和习惯。古希腊哲学家埃比克泰德曾说过:“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这就说明了为什么,面对同一个事,有些人觉得无所谓,而有些人会为此感到焦虑或愤怒。

1. 作者看来,心智模式有如下两个作用。

1) 塑造我们的经验,影响我们的情绪。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半杯水,有人看到的是,只剩半杯水了,因此感到焦虑;有人则不同,他们看到的是还有半杯水,他们会因此高兴。这就是不同心智模式,导致了完全不同的思考角度,进而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和感受。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也提出过类似的理论,他将其命名为“ABC”情绪理论。具体内容本文就不赘述了。

2) 引发行动。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因为,情绪、思维和行动是一体的,积极的思维往往会同通过激发有效的行动来验证自身的正确性。

比如做一件事前,你认为自己能做好,于是全力以赴去做,结果真做成了。通过这个结果,你强化了当初“我能行”的判断。这样的经验多了,你自然而然的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因此,面对问题你会越来越倾向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相反,如果你认为自己做不好,于是拖延不做,直到拖到最后草草了事,这样做自然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于是你以得出结论“我果然不行”。时间久了,面对为题,你会持越来越保守的做法。

这就是心智模式如何引发行动的。到此,心智模式的两个作用就讲完了。下面在看看它的两种分类。

2. 心智模式的分类

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德韦克提出,心智模式分为成长型思维模式防御型心智模式。有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之所以发展出这两种心智模式,跟最初的安全感有关。这种安全感来自人际关系尤其是与母亲的依恋关系。

如果从小接收的反馈多数是接纳和鼓励,孩子就用形成勇于探索的性格特点。相反,如果经常被否定和批评,孩子就会逃避面对问题和困难,以此获取安全感。

下面先展开讲讲防御性心智模式。因此就是它,给我的发展设限,不知道背地里给我们挖过多少坑。今天我们就把它的各种伎俩拿到台面上看看。

02 - 防御型心智模式的表现以及危害

防御性心智模式有如下三个表现形式: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绝对化思维。下面就一一展开,看一下这些思维方式的危害。

1. 僵固型思维

人想要成功,光有能力不够。有时候,怎么看待能力比能力本身更重要。因为不能正确认识能力,有僵固型思维的人甚至觉得努力是一件“丢人”的事,如果一件事需要努力才能做好,说明自己的能力还不行。

甘愿承认自己能力不行,自然很难做到。所以,这种思维很容易导致,我们把注意力从关注怎么解决问题转移到怎么维护“我很强”的自我形象上。

2. 应该思维

接下来在看看应该思维。作者看来,应该思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另一种是对自己的应该思维。

先看第一种,对他人的应该思维。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从一个故事说起。作者有一位来访者,是一位母亲,她抱怨自己的儿子做事拖拉,不听话。孩子的表现越来越让她抓狂,以至于得求助心理医生。

但是,通过了解作者发现,这个让妈妈受不了的男孩,跟同年龄段的其他男孩比,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作者反问这个妈妈,你只说了孩子不应该这,不应该那,那你期待他怎么样?于是,这位妈妈就滔滔不绝列举了这种各样的“应该”。说白了,她就在用心中那个不现实的高标准跟孩子当下的表现对照,结果自然无法让她满意,于是她就觉得孩子有问题。

再看第二种,对自己的应该思维。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有个观点,人之所以会陷入应该思维,是因为人们不断在外在世界中寻找被别人喜爱的“自我”标准,妄图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

这种心理的潜台词就是:既然别人觉得应该这样,那我就应该这样。通过改变自己,迎合别人的“好”的判断标准。这种应该思维,很容易让我们陷入非黑即白的困境,就是要么达到了所谓“好”的标准,要么没有达到。

就像作者的另一位来访者,她周围的人和她自己,都觉得她是一个善良的人。但有次在路边遇到一个乞丐,本来想给钱的她犹豫了一下没给,事后她为此事耿耿于怀,始终放不下,不停质问自己,一个善良的人怎么能对乞丐袖手旁观?!

想要摆脱上述困境,作者说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回自己的感觉,并在此过程中勇敢的面对真实的自己,并有勇气面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跟别人不一样,甚至要做好心理准备面对别人的质疑。

3. 绝对化思维

下面讲讲防御性思维的最后一个,绝对化思维。作者认为,这个思维的本质就是对伤害的抽象化。

生活中,我们难免遇到挫折甚至伤害,但是如果对伤害进行抽象,使其脱离绝体场景,这样其实就是无意中扩大了伤害可能出现的范围。还是有点抽象,举个例例子。

话说小明在一家创业公司上班,由于老板的压力大,对小明的工作要求过于严格,甚至有时过分的责难他,并且在半年后还将小明开除了。这份经历对小明来说,可以用不堪回首来形容。

如果小明总结出“这家公司太可怕了”的结论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他因此认定创业公司可怕就是在将个别公司给他的伤害抽象化了,如果他进一步得出“公司可怕”,甚至工作本身可怕,这就走向极端了。

通过这个例子能看出来,每一次抽象都会扩大伤害的杀伤面积,自然也会扩大我们的防御范围,这个范围越大,自我的活动空间就越小。这就是绝对化思维的害处。

总结:

到此就分享完了什么是心智模式以及防御性心智模式的特点。让我们能认清防御性心智模式背后的坑。下一篇文章分享一下如何用成长型心智模型让自己突出防御重围。期待下次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被这些心智绊脚石坑了还不自知!|《了不起的我》心智模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