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做不好,活该你那么菜

文/阿正

滚滚红尘,几多风云变幻。中国经历了五千年的沧海桑田,一切都物是人非,唯真理永恒。

何为真理?那就要从流传千年的经典里去追寻了。只有参悟真理,才能让自己变得通透豁达,才能坦然的面对这一世浮沉。

近些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古代先人的经典著作再次走进我们的生活。有人学:现在都互联网时代了,还谈什么国学?岂不是老古董,越活越倒退了吗?

其实不然。我们的国家是全世界唯一文明不曾中断的国家,是传承数千年而毅力不倒的伟大国度。靠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人口众多吗?

当然不是。我们的民族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种韬光养晦的谋略。如果没有这股子凝聚力,人口再多也不过是一盘散沙。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变革,人类已经变得极其聪明了。中国的高铁和移动支付更是世界先驱。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很聪明的,但是未必真智慧。

我们的聪明变成了唯利是图,我们的聪明变成了见风使舵。如今的社会,老人倒了没人敢扶,因为有些老人会讹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人人自危,更是人人精通明哲保身。难道这就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吗?

归根究底还是教育问题。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风气能否拨乱反正,全赖教育之功。

再观现在的大学,哪里还有学术盛殿的样子?偌大的校园里学习的人寥寥无几,更多的却是男男女女,荷尔蒙纷飞。

有时候扪心自问,我在大学时代又真正花费多少时间用在学习之上呢?

教育问题积重难返,不是一两个人一两句话就能够彻底解决的,这是一个全球化的难题。在这里,我不妄议。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往今来所有儒林士子共同的人生目标。可是,今天的我们都忘记了。

也许我们终其一生也没有治国平天下的才能,和平年代这无可厚非。但有一样却是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也无论你是富贵还是贫贱。那就是修身。

遇到困难坚持不懈是修身;撞了南墙要回头是修身;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是修身;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修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修身;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也是修身。

人生本身就是一场修行,尤其是对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我们更为重要。浮华三千,乱花渐欲迷人眼,如何才能不让自己在这红尘喧嚣里迷失自己?如何才能让自己百炼成钢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如何才能与人和平共处幸福地度过此生?这应该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终极问题。

国学经典恰恰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来,这不仅仅是对该如何更好的度过一生的叩问,更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的问题。

解决之道唯多读圣贤书。要明白,能够流传千古而不衰的东西必然是经历过历史检验的东西,不排除其中有些糟粕,但精华部分足以让我们忽略其他。

中国经典浩如烟海,《四书五经》、《史记》、《春秋左传》、《易经》等等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能够熟读这些经典著作,常读常新参悟个中真谛,把它内化到自己的性格气质里,久而久之,便会做到内圣外王而自然通达圆融。试问:一个做人做事通达圆融的人,有什么事情是他做不好的呢?

经典是我们民族的根基,这就像盖房子一样。地基不牢,房子盖的再华丽,倒塌只是时间问题。唯有根基稳固,才能历久弥新。

就我本人而言,最近也在研读《四书五经》,我深知古代先贤的经典著作曾带给我的力量,那力量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不可阻挡的洪荒之力。

多读圣贤书,便是到更大的世界见真实的自己。

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我顿悟。

在我看来,没有万卷诗书的基础,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世界邮差罢了。

所以正确的打开方式:先读书破万卷,然后出去见世界,见世界的途中自然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用自己万卷诗书的知识去阅人,去体察。若得幸运有一二高人指点,当事半功倍。然后要打破自己固有的思维,复盘自我,重塑自我,使自己形成一套强有力的人生哲学,这便是自我顿悟。

果真如此,则天下无事不可成。


  深夜更文,万莫吝啬,点个赞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件事做不好,活该你那么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