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边书房@注解四书《孟子》【153】最快的进步就是不退步。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櫱(nie)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 zhuó )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牛山是齐国国都临淄东南的一座山。櫱,被砍去或倒下的树木再生的枝芽。濯濯,形容山光秃秃的。

       孟子说:“牛山上的草木曾经非常茂盛,坐落在都城的郊外,老百姓都去那里砍伐林木,它还能茂盛吗?它日日夜夜生长着,雨露滋润着,不是没有长新的枝芽,而是人们又去那里放养牛羊,山上的草木就被啃得光秃秃的。人们看到牛山都是光秃秃的,就认为这座山本来就不长树木,这难道就是牛山本来的面目吗?”

       孟子从之前的例子引申到山,主要是想表达先天向善与后天影响的关系,说明后天的影响不能否定先天的存善。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牛山有美材,就像人心有仁义一样。但有的人为什么失去他的良心呢?跟老百姓去砍伐山的林木一样,每天都被砍伐,他的仁义也是被每天砍伐,良心怎么还能存得住呢?

【“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gu)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他的良心也会日夜的生息,积攒到早上清晨,从心底生出的善念跟一般人也差不多,但到了白天,他的所做所为,却将这种善念耗尽了。反复耗尽这样的善念,他夜里积攒起来的善念就不复存在了;善念存不下来,就跟禽兽也就不远了。人们看到他的品行跟禽兽差不多,而认为他从来就没有过什么善念的资质。这难道就是人之常情吗?其实他跟牛山一样,内心的良知也曾经是郁郁葱葱的,如果能得到滋养,没有东西不生长;如果得不到生长,没有东西不消亡,道理都是一样的。”

       人性的初心与物性的起始,以及滋养与否的原理都是相通的。人为的影响过多的影响到初心的扩充和放大,这就是最值得我们警惕的地方。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孔子说:‘抓住它,就存在;放弃它,就灭亡;出出进进没有固定的时间,也不知道它要往哪里去。’他说的就是人心吧?”

       孟子从人性善开始说起,到仁义的内外辩论,再到人心的一致性,想说明的是我们要抓住初心,不断的保持住它,不断的滋养它,扩充它,放大它,这样我们才能最大程度的保留住人性中最宝贵的良知。我们经常说要进步进步,有些进步只是表面进步,内里退步。什么意思呢?我们所说的进步,经常指的是财富和地位的上升,而不是心性的保持,反而戕害了良知来进步。

       王阳明说,我们都可以为圣人,只是被自己的私欲蒙蔽。我们所做的就是擦亮内心的良知,保持住,不退步就是进步。有人又会说,不退步不就是原地踏步吗?我要说将进步保持住,长期坚持,扩充,滋养,这才是进步的真正内涵。


@荷边书房@注解四书《孟子》【153】最快的进步就是不退步。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荷边书房@注解四书《孟子》【153】最快的进步就是不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