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星期的星期六是我家打扫除时间,今天也不例外,并且天气非常好,我们把不穿的羽绒服、厚外套都给洗了,还洗了三套床上用品,七七八八加起来三十多件。
第一遍是手洗,第二遍丢洗衣机里洗,由于衣服太多,洗衣机连着洗了三次。公公一直在旁边说:“洗的太多了,每次洗一点点就不觉得多了,任务都分散了”。
恰巧,我的做事风格不是这样的。
平时上班忙,大件衣服、厚衣服我都是留在周末集中清洗。基本上我每天早晨7点左右就要出门上班,4:30起床后要锻炼身体,还要洗漱护肤和阅读1小时,在这满打满算的2.5个小时里,想要留出时间洗衣服,根本不可能。
我一直称这种做事方法叫:集中打包批处理。
留出一整块时间,不但把事情做好了,而且还形式了固定的做事习惯。
很多人做事有列计划的习惯,并且任务安排的非常满,我有个朋友每天早晨1.5小时会安排阅读三本书,她认为大脑喜欢新鲜的东西,每半小时换一本书,可以使大脑保持新鲜的状态。
殊不知大脑每切换一次任务,其实注意力还残留在上一个任务中,这种现象称:“注意力残留”。这种感受相信很多人也会有,明明在处理手头上的事情,可脑海中总是情不自禁会想起上一件事情。
如果想要高效工作,就要减少多线程任务,提高注意力,注意力是非常稀缺的,在这个碎片化时代,甚至比金钱还重要。
而如果把事件打包批处理,其实就是减少任务的发生次数。我每天花半小时洗衣服,那么一周就是5次,150分钟,和我每周六集中洗一次,花费150分钟结果看似一样,衣服都洗了。本质意义根本不一样。
由于上班日我早晨的时间是非常珍贵的,如果再拿出半小时去来洗衣服,我的锻炼时间或阅读时间就要减少半小时,一周累计下来,我的锻炼时间或阅读时间量的积累就达不到。
一年累计下来,这个时间就减少了更多,是非常可怕的。但是我周六集中批出来,我洗衣服的时候,文先生可以帮忙一起洗,小楠仔会跟我一起设置洗衣机程序,洗完会帮我拿衣架一起晒衣服。看似简单的动作,一家三口我们相互配合,大家一起积极动手,让家务觉得不是某个人的事情,而且孩子参与进来,这比带他看电视要有意义多了。
而在上班日我减少洗衣服这个动作,锻炼洗漱好了就直接沉浸在阅读的时间里,时间到了就去上班,让我的阅读非常高效,可以很安心地去做一件事,而不是在阅读的时候还担心衣服没时间洗,大大减少了注意力的分散。
上周六手机屏幕使用时间报告推送过来了,点击进去查看使用时间比上周要上升18%,平均每天手机使用120次,微信使用时间达44小时50分。
看到这个数据简单太吓人了,一个人一天竟然不自觉的拿起放下手机可以达到120次,我每天平均使用微信有6个多小时。
微信平时使用除了工作外,我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社群里和朋友沟通,或者跟朋友分享学习、心得等。今年由于我持续不断地向外分享,身边竟然有一批朋友咨询我关于阅读、时间管理、写作、做笔记、书单推送等方面事宜。
帮助朋友解答问题,我每天也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回复这些信息少则几分钟,多则1-2小时。这周为了减少手机使用次数,我选择了事件批处理。
每天午饭后或快下班的时候,我集中去回复朋友的信息,这样做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工作效率提高了。
不忙的时候我每天差不多4-5点左右就可以把当天工作全部做好,如果忙的时候工作到6-7点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这周发现,我集中批量回复朋友的信息,即使在忙的时候我差不多5点左右也可以把工作全部做好。如果一看到朋友发送过来的信息,我丢下手头工作去回复信息,那么处理完信息后,我再回到工作状态,其实需要一定的时间重新投入进来,无形中时间都浪费了。
有时候甚至觉得没有解释的很清楚,又放下手头工作去做更详细的解释,也有时候还会再看看问题是不是这样回复对ta才有帮助,时间都在大把大把流失了,注意力越来越难集中。
所以快到下班,手头工作还未能完成,只能占用下班时间去完成当天工作。
结合这一周工作的表现和洗衣服事件,由此得出,集中批处理事情,真的可以提高做事效率,其本质是减少了多线程任务的发生,一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只有尽可能减少注意力的消耗,你才能真正集中注意力去做好事情,提高做事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