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的“子弹短信”再过几天就要开发布会了。据说升级版的子弹短信名为聊天宝。这是个能让所有罗粉锤黑都大跌眼镜的名字。
先不论子弹短信。我们回顾一下这些年里,我们视野中社交产品的变迁:
微信绑架全国人民社交习惯的日子已持续了至少七年。这七年里,人人网冷掉了,飞信被大家抛弃,微博沦为了艺人们的八卦集散地,而豆瓣靠着影评与评分维持着点可怜的热度,早已不再是当年的文青圈子——许多小组的名字依旧文艺,而里面的帖子已变成了烂俗交友帖。
那么微信做了哪些事呢?取代短信成为全国人民的首选沟通工具,碾压掉所有的熟人社交产品,之后碾压掉几乎所有的媒体平台,并试图碾压掉大部分移动端APP。几乎有“一统天下”的势头。于是,在这些年之后许多人都对它产生了厌倦——QQ可从来没有获得过这种待遇,因为身边的人从不会像索取微信号一样随意索取你的QQ号,公司也不会希望你把公司新闻转发至QQ空间。
问题一:微信造成了哪些负面影响?
微信是近二十年来,第一个能把自己普及推广到大爷大妈辈的互联网产品,也就意味着它上面的信息毫无私密性可言。从微信群无法彻底屏蔽,到朋友圈尬于使用的分组可见,这些设定都宣示着它压根没有想做私密传呼机,而是公开传声筒。
通常人的圈子有三类:亲人圈,朋友圈,日常圈(同学/同事)。以前,大家在这三个圈子是用不同工具联络的。譬如十年前,是手机/QQ/人人网。三个圈子可能有交集,但是松散随意。而现在,三个圈子不得不融在一起。
当各种亲友群工作群同事群在一起密密麻麻呈现在小小的微信列表时,谁都曾感到过烦心。于是你不得不定期清理掉微信群,定期清理掉好友,不然无法正常愉快地使用。当所有人都把微信作为唯一聊天工具的时候,在上面清理掉的朋友关系,也就意味着永不再见。因此,每个人的生活圈子都因此而变得更小。
当所有的媒体平台都挤在微信公众号列表时,即使不清理,你也只会看那些更新最快标题最吸引人的。因此,许多人的视野因此而变得更狭窄。
当所有人都把朋友圈作为唠嗑广场时,如果在上面发表言论或吐露心声,就会显得不合时宜而可笑。因为大家刷朋友圈的时间远远大于其他社交平台,即使在其他地方表达了什么,也往往少人问津。因此许多人渐渐失去了表达欲。
问题二:作为互联网产品的微信,缺失点在哪里?
微信试图成为一款大众社交产品,它完全取代了移动联通的消息分发作用,无论讯息(短信)还是资讯(彩信)。我们毫不否认,它有一切它已击溃的对手的优点。那么,缺点呢?
早期互联网上有一句名言:“在internet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是不是已经觉得很陌生?
在微信上,我们所有的社交关系已与线下关系牢牢绑架在一起。你不会觉得微信是一个虚拟空间。与之相反,它真实。太真实了。
无论什么时候,人们都渴望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否则难以喘息。文学,音乐,艺术,乃至酒精,许多时候都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而微信上完全没有与现实的距离感。
再论真实社交。真实社交场景中,我们认识新朋友往往通过三样事物:共同志趣,共同的朋友(中间人),名片。共同的志趣是维系彼此的纽带,共同的朋友是建立信任的有效基石,名片是快速了解一个人的渠道。
而微信上,并没有这三样事物的体现。也就是说,假如没有预先了解,通过微信你无法得知对方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也无法快速直接建立信任,也无法直观了解对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因此,作为社交工具的微信,是先天不足的。你不可能通过微信结识靠谱的新朋友。当大家只用微信来社交时,这一点缺失就会被放大,而让人相当失望。
问题3:我们还需要怎样的社交产品?
这是最后一个问题。原本想用足够篇幅去论述它,但想想还是算了。
我希望,未来那款试图与微信相竞争的社交产品,至少能先解决以上痛点,而不是像子弹短信那样,仅在小的交互与视觉效果上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