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林清玄教会我们的那些可操作的事

关于写作,林清玄教会我们的那些可操作的事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很偶然地,看了林清玄写的《我的少年时代那么美》,那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坚实了他一辈子的写作之路。

关于怎样写作,我从他的故事里总结了六点。

第一:读书

要想成为一个作家,第一就要读书,读很多很多的书。他从高二那年立志要当作家起就发誓将学校图书馆的书一网读尽,这依然不能满足他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他又从外面借了好多三十年代的书籍,并从头抄到尾。

也许一个中学的图书馆不够浩如烟海,但最起码藏书也足以匹配一个高二学生的求知欲。他只顾畅游书海了,功课除了美术60分万岁外门门红灯高挂,毫无意外地高考两次落榜。

读书就像攒钱,今天攒一点,明天再攒一点,日复一日,钱就在无形中积攒起来了,当你用时,你不用四处求人,你轻松地拿出自己的银行卡,应付自如。

第二:做读书笔记

读了书如果不做笔记总会觉得大部分又还给了书,但如果记下来彼时所思所想,无形中又加深了理解和记忆,便于日后写作时随时参考,而当再次翻看时,或许会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沉淀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丰富。

第三:学会思考。

高二那年,他因每天去海边散步,思考人类的前途,少年老成的样子被人视作怪物。面对同一件事,很多人持相同观点,那你可以尝试思考从不同的视角来切入。他认为一个写作的人就是要在人潮里做逆流。当这个世界都被污水弄脏的时候,我即使只有一滴清水,也要拿来清洗这个世界。

思考是有力量的。思考会赋予你的文章以深度,高度和广度,也是你区别于他人的地方。

第四:旅行

林清玄在第一年落榜后,父亲卖了家里的一块田地换了30000块钱希望他去台北上那种保证班。他在保证班门口犹豫再三,最后决定带着这些钱去旅行一年,他深刻地意识到各地丰富各异的风土人情对于写作是一块肥沃的黑土地。

于是一个高中生开始了他的旅行。现在想来那也是一种宏大的气魄,独自一人背着单薄的行囊,踏上未知的旅程,澎湖,梨山,南台湾、东澳、南澳、苏澳、山地部落、矿坑、牧场等地都被一双年轻的脚步丈量过。那些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通通交给了笔记,因而旅行变得丰润。

他的旅行不是走马观花,是把自己切切实实地融入当地的生活人情,再抽离出来细致入微的体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全情投入,旅行就成了写作丰饶的养料。

还有他的父母,一定是开明的,他们没有絮叨个不停,将担心压在心底,给他足够的自由让他去体验这个世界的美好与无奈,去见那些不同的人,过不同的生活。

所以当他一年后满载而归时,尽管依然落榜,但他觉得这种交换是值得的。

旅行是写作的春药。

第五:得遇良师

当一个人一直在黑暗中迷茫摸索时,除了对曙光的渴盼外,对灯塔的需要也是迫切的。

在写作的路上,难免有低迷失去方向丧失信心时,这时如果得遇指路良师为你指点迷津,拨开迷雾,加油打气,他就像你生命中的贵人一样,给你莫大的力量,你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会让你重拾信心,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第六:每天练笔

对每一个写作者而言,大量输入的同时还应大量输出,除了笔耕不辍外别无捷径可走。

即使大家如林清玄,他也曾通过每天写一两千字来提升写作水平。也许写一天没变化,两天没变化,一年甚至两年依然没有多少起色,可是一直坚持下去你的笔下天地必然辽阔。

大师的成功之路也许我们无法复制,但如果深味其中,践行一二,也是会有一番收获的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写作,林清玄教会我们的那些可操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