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在学习了共创式教练以后,我一直想继续学习组织与关系系统教练(Organizaitonal and Relationship System Coaching),2017年终于开始了这段旅程。在学习过程中,我常常感觉到ORSC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若隐若现的关联。彼时这些关联点只是散乱地存放于头脑中,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邀请我写一篇ORSC的学习体验,于是这些关联点开始在脑海里碰撞连接。
这个闲话系列记录了这些关联之处,尝试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解读ORSC的一些术语及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其中有些关联你可能会觉得牵强,每当你生起这些念头的时候,请理解我亦有同感。所以,这不是正经儿的学术文章,我广泛地记录下这些关联,只是为了好玩儿,好比一个内地的孩子去赶海,捡起一箩筐各式各样的小石头,每个都不舍得丢弃,只是因为这些石头记录了他兴致盎然的足迹。现在我把这些思想的小石头陈列出来,也是想跟大家一起玩儿,有“独乐不如众乐”之意。同时也希望抛砖引玉,激起更多的思想火花。
之所以名为“闲话”,除了思想不够严谨之外,也是讨一个“行文散漫”的借口,这样我就可以偷偷懒,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我姑妄言之,您姑妄听之。
闲话组织关系教练与中国传统文化系列之一:从关系到系统
与一对一教练不同,一对多教练时,教练的关注点不是放在每一个个体身上,而是放在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上。
这是一个巧妙的法子,你可以把关系想象成联系个体的一根根丝线,教练提拉这些丝线,个体跟着就会动起来。《易经》里有句话“拔茅茹,以其汇”,意思是拔起一颗茅草,因为根系相连的缘故,会把周边的茅草一起拔出来。团队教练成立的基础就在于,这些参与进来的团队成员,他们的根系都是连着的。
当然教练不是对着空气说话,他总是在与个体以及个体们交流。只是教练心中有个明白的觉知,与他对话的个体,同时也是整个系统的代言人。因此他的一言一行,既是在表达自己,同时也是系统在表达。
关系是无形无相的,很难被看见,而一旦被看见,就会引发某种程度的蜕变(transfermation),所以显化关系,是教练的主要工作。
这里还隐藏着一个更为深刻的真相,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个体间的关系比个体本身更为接近系统的本质。比如一个公司,免不了人进人出,但是公司不会因为个体的置换而发生多大变化,我们常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就是这个意思。相反,一次结构重组却会让公司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虽然组成公司的个体并没有大的变化。
孔子显然也发现了这一点,孔老师就是通过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一整套人生哲学与实践体系。只是在孔子这里,“关系”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仁”。
“仁”字从“人”从“二”,说的就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甲骨文的“仁”字就是这个形状,几千年来没怎么变过。
“仁”是无形无相的,孔子从未给“仁”下过定义。在《论语》中,孔子每次提到“仁”的时候,都是教导学生们“做什么怎么做”,而不去定义“是什么”。从Doing入手,让个体证悟Beiing,正是中国文化重视实践的一贯套路。
为了便于实践,儒家想了一个简便的法子。儒家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提取了“父子关系”作为原型,人们从父子关系中可以感受到”仁“这种本原性的能量,然后把这种能量扩充到整个社会中,社会就会变得简单美好,可以理解,也可以掌控。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不是“母子关系“呢?因为在儒家思想诞生的春秋时代,基本上完成了从母系社会结构向父系社会结构的过度,“父子关系”作为新生事物走到了前台。而“母子关系”退到了幕后,但影响力依然巨大。想一想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比如杨家将里的佘太君,红楼梦里的贾母,你就可以理解母亲在家庭结构中占据了中心的位置,以至于到现在我们还会说“妈妈在,家就在”。
特别是在教育子女这一事关文化传承的核心议题上,似乎一直以来妈妈的话语权就更大一些。我们听说过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但是孟爸爸岳爸爸是谁我们都不知道。
“关系”是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钥匙,离开了关系这把钥匙,我们不仅无法谈论这个世界,甚至于世界本身亦将不复存在。2500多年前,孔子悟到“仁”的时候,释迦牟尼也悟到了“缘起性空”,“缘”其实就是关系,离开了“缘”,什么都不会发生。
量子力学的研究也已证实,在微观层面并不存在所谓的客观世界,而只有“观测到”的世界。微观粒子既是粒子又是波,既在这儿,又在那儿,是所有可能状态的叠加,直到你观测了,各种可能性才会塌缩成一个确定的样子,展示在你的面前。
是否可以将微观世界的这一发现推论到宏观世界呢?佛家认为是的。
我们身处的世界,看似客观的存在,其实已然被我们的内心世界染上了色彩。所以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样。
我在上海生活十多年了,但是诺大的上海,只有少数几个地方真正存在于我的世界里,那些我从未去过的街道场所、河流花树,在我的世界里只是一个个坍缩了的抽象名词。而活跃在我的世界里的人物、事件,街景、道路等等,都是因为我与之建立了某种关系而存在的,一旦关系灭了,它们也就从我的世界里消失了。佛在《楞严经》里把这种世界的创生逻辑总结为“随众生心,因所知量,循业发现”,而“业力”就是关系生住异灭的驱动力。
王阳明先生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在你看的那一刹那,关系就建立了,这朵花就从抽象的概念,陡然膨胀成三维的实体。
关系把个体联系起来,从而构建了系统。系统教练正是试图用”关系“这把钥匙,来解开系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