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30分钟!让“熊孩子”化身安静的“美男子”


只需30分钟!让“熊孩子”化身安静的“美男子”_第1张图片
图片源自网络

一、世界没那么复杂


1.  在“育儿互助会”组织的各类活动中,常常听到年轻的妈妈们倾诉彼此的焦灼。

那些焦虑有着相同的内核,如同雪球般汇聚成庞大的噪声,回荡在母亲们的周遭,简而言之,她们的烦恼大抵如下:

    “你知道养孩子多费力吗,他大喊大叫,大吵大闹!”

    “我真不知道怎么办?说了她也不听,下次还是老样子!”

    “我知道他打扰到别人了,我也知道网上对熊孩子口诛笔伐,到底怎样才能让孩子做个安静的美男子啊!”

2.  这些受过良好教育、思维活跃的年轻妈妈,一直都在寻求各种解决之道,甚至开始翻阅互助会图书室里那些大部头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专著。

怎奈隔行如隔山,普通人如果希冀在短时间内掌握高深的专业知识再活学活用于实践,几乎难以如愿,那些年轻妈妈们的“悲愁”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这些年轻女性们的“忧伤”不能归咎于她们自身。这世间有谁生来就是万事通呢。更何况,育儿是何等耗时良久的工程呵。

阅读书籍、观看教学视频、聆听前人总结的经验,虽是攻克陌生领域的最佳途径。

然而通途多种多样,恰如希望自拍更加赏心悦目,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皆是优良的软件,普通的拍照者哪里需要去拼命修炼复杂的图像软件呢。

由此可见,困惑于育儿的母亲们,其实也无需过分研习那些晦涩的理论巨著。

因为已经有前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苦恼”的母亲们奉上至简却有益的书籍——比如一册绘本或者一本画册,读完它并收获一盏明灯,甚至无需三十分钟。

二、也许让你感同身受的文字


1.  为了洗清撰写营销软文的嫌疑,我并不愿从一开始就说出这本“神器”的书名,虽然它已经再版九次,自问世以来,热度不减。

我宁可先分享其中的一些文字与内容,在这个媒介泛滥的时代,还有什么会比内容更吸引读者的欲望呢。

在书本的结语部分,作家这样写道,“我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我带他们去超市,他们就会用手指去戳包在生鱼片上的保鲜膜;只要路边有铁丝网,他们就会噔噔噔往上爬……好不容易哄他们吃完饭,又费了老大劲儿把他们赶上床。”

想想吧,这样的情境是不是似曾相识,也许你还经历过孩子们在超市里大吵大闹,东奔西跑。

当一天结束,孩子睡下,你甚至觉得自己像是跑完了全程马拉松。

2.  看吧,关于孩子的一大堆“头疼”绝非某个母亲所独有。

来看看作家如何解释小孩子们的这些行为,她说,“以前有哭闹虫、生气虫这样的话,就是说小孩会做出种种不可理喻的行为,是因为他们身体里有虫子在作祟,只要把虫子取出来,小孩就会变乖了。”

作家写道,“这是多么温柔的话啊,不是责备小孩,而是透着一种宽容……或许真会有那样的虫子呢。”

是啊,虫子也许就是儿童的天性,取出虫子,正是孩子成长的美好结局——他们不再喧闹、不再任性、知晓关心他人,从此举止优雅、光彩熠熠,那些虫子再也不见了。

三、反串之心与设身处地


1.  如果你以为作家只是描述一些足以引发共鸣的事件,再抒发一下“养儿不易”、“苦尽甘来”情愫来炮制一本没有勺子的鸡汤,那就大错特错了。

所有流传甚广的暖文,无不是代入感强烈,又可指点迷津。

这本至今风靡书市的“神器”当然也不会例外。

在书本的封底写着这样一段文字。“在一个月圆之夜,从窗口爬进“哭闹虫”和“生气虫”两只小怪物,第二天早上,妈妈变得非常非常淘气,做起一连串平时不允许儿子做的事情……简直就是一团糟。”

2.  写到这里,相信许多读者都会明白这本“神器”的主题,这是一本把母亲与孩子角色互换的育儿手册。

作家希冀每个阅读者都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提醒每一位读者也许已然遗忘的设身处地之道,敬告每一位读者千万不要如同高高在上“天神”般只知说教。


只需30分钟!让“熊孩子”化身安静的“美男子”_第2张图片
角色反转之一

上图即是书中展示的第一个角色反转场景——乱糟糟的房间以及只愿意吃掉三明治中火腿的妈妈。

是不是有一种双重即视感?经常把房间弄乱并且喜欢挑食的孩子。

再将记忆拉长一些,也许还会看到童年的自己——不愿收拾房间那个幼童。甚至担心妈妈进门检查,还在房门上挂上“私人空间,多谢合作”的小纸片。

自己也曾挑食吧,就像宁死不吃青椒的蜡笔小新。

哪怕当我们渐渐长大,依旧会看到这样的“昨日重现”,比如看到一个躲在盥洗间偷偷哭泣的新人,一位缩在工位上满脸委屈的实习生。

初入职场的自己,难道不是也犯下过许多错误,遭受过颇多坎坷么?

于是会理解他们,会宽容他们,会帮助他们,不愿看到他们的神伤。

然而对于自己的孩子,对于那幼小的肉身,为什么总是陷入恨铁不成钢与无尽的焦躁呢?

到底是因为年幼的自己太过遥远,还是因为爱之深,情之切呢?

3.  是啊,越是面对亲近的人,我们愈是更加苛刻并陷入自设的迷雾,就像数百前的那位诗人所云“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对待一位身陷困境的实习生一般,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攻克一个又一个育儿的难题?

我们当然知道弄乱房间不对,我们也知道挑食有害身体,那并不是因为我们天赋异禀,而是因为我们已经长大。

就像作家所言,“哭闹虫”与“生气虫”已然离开我们的身体。

因此,我们又有什么资格以凌驾的姿态去训育闯祸的“熊孩子”呢?

我们能做的应该是也只有是理解、对谈以及告知孩子对与错而已。

理应以平等的心态面对眼前的幼童,TA根本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是拥有独立思想与人生的个体。

更何况发生在TA身上的所有谬误,自己亦曾经历,怎能因为此刻的自己已然“变强”,就去呵斥一位初学者呢?

何不相信人性之善,相信孩童金子般的心,相信生而为人的高尚,相信当你将何对何错与因何对因何错一一说清之时,立于你对面的孩童,必然可以分辨是非曲折。

4.  会觉得很困难吗?会觉得一切只是空谈吗?

所有的担心也许只是多余,这本畅销“神器”绝不是仅仅提出一个理念,比如“努力就有回报,勤劳就会富有”,而后便将读者扔在一边。

如果仅仅是这种程度的书册,恐怕早就被市场淘汰,要知道出版市场既繁花遍地,又是大浪淘沙。

只需30分钟!让“熊孩子”化身安静的“美男子”_第3张图片
角色反转二

看看上面这幅图画吧,文字寥寥,色彩鲜明,但只需稍稍用心,就会发现许多育儿之道。

比如行走时不要妨碍他人(妈妈溅起的水花明显会影响路人)、玩耍时不要妨碍邻居(妈妈走在墙头,邻人很困扰呢,对自己更是危险)、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莫要只顾自己(妈妈拿走了兔子的全部气球,别的小朋友无法分到,兔子也很难过呢)

这就是这册绘本的奇妙之处,它不会将作家的意志强加于读者,作家显然知道只有亲身领悟的道理,方会深入人心。

于是所有的图画与文字皆可由父母与孩子共同参详,一同参悟个中况味,得出最适合于育儿的至理。

5.  行文至此,我想我已经可以安全地讲述这本书的名字——《不要,不要,妈妈不要!》,饱含童心的温暖书名,恰如书籍的官方简介“大人与孩子角色大反转,以更宽容的方式理解彼此”。


只需30分钟!让“熊孩子”化身安静的“美男子”_第4张图片
绘本封面


是啊,这世间哪里有比相互理解,设身处地更有效的沟通与教育之道呢。

这册薄薄的绘本正是以反串的笔法,启迪每一位父母忆及自己的童年,深思孩童的想法,解读子女的行为,从而让吵吵闹闹的“熊孩子”变身为举止优雅、不失活力的“美孩子”。

最后的最后,不得不再做一次小小的剧透,整本书不过二十页,明亮的色彩与出色的语言只需一些碎片时间就可以完成阅读,习得其中的育儿之道——回忆自己、省思自身、理解孩童、宽容错误、感同身受、平等对谈……

于是,用一册绘本就可以学会育儿,消弭烦忧,听起来就觉得欣喜呢!


欢迎关注作者,持续推送各类实用技能和真实有益文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只需30分钟!让“熊孩子”化身安静的“美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