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提出:人的每一个情结不仅有个人经验作为其存在的基础,而且都有一个集体无意识原型的核心。
方先生对自己的最大要求,
做个孝顺儿子。
方先生最大的人生理想是像父亲那样的活着。
这有什么问题呢?
我的朋友方先生是个60年代出生的人,
做一个孝顺的儿子,是方先生对自己的要求,
方先生理想的孝顺标准除了自己听话,就是给父母娶个孝顺的儿媳妇。
可是不幸的是,方先生的两次婚姻都没有找到这样的感觉。
第一段婚姻以失败而告终。
方先生自己的总结是这个媳妇不靠谱,
不但没有文化,而且脾气太古怪。
于是方先生对第二段婚姻的要求是,一定要找个有文化的。
脾气好的女人。
第二个女人似乎符合方先生的要求。
首先是职业,一名教师,看起来似乎不错。可是事实并不尽人意。
国庆节放假,看着别人家都跑到外面去度假,
方太太很是眼热,
可是方先生已经规划好了,要回老家去过假期。
方太太满心的不乐意,但也不好说什么。
随口嘟囔了一句:又是回老家。
就惹得方先生大发雷霆:又不是天天回去?一年到头也回去不了一次两次。
父母年迈,都80多了,回去一趟又怎么样?
方先生突如其来的发火,让方太太措手不及。
方太太满心委屈,忍不住对儿子发火,借着辅导儿子做作业冲着儿子一顿乱吼。
倒是方先生发完火之后,心情平静而愉快。一种莫名的解脱感。
其实方先生也知道,所谓的孝顺实在是做不到。
别说古人的二十四孝,方先生估计一孝也做不到。
就只说父母在不远游这一项也不可能,
方先生从16岁上大学以来就常年奔波在外,结婚生子、事业打拼、一家人吃喝拉撒,房贷车贷,为生活奔波,已使他焦头烂额。
自成年以来,紧凑的生活,一项接着一项。
内心的孝顺情节只不过是自己的一项理想诉求而已。有时候想起这些,方先生不免陷入痛苦和纠结,可是自我攻击实在是太痛苦。
方先生今天的一番发怒,似乎进行了一项转移:不是我不孝顺,是这女的不孝顺,你看我已经骂她了,我应该很孝顺的吧。
通过攻击媳妇缓解了方先生的焦虑。
方先生冲太太发过火之后,就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完成了一次孝顺,心有平静也很愉快。
转眼过年到了。方先生带着一家老小回家过年。
方先生认为的孝顺既不是帮爸爸揉揉肩也不是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
带着一家老小回来过年,让父母看着开心,已经是很大的孝顺方式了,另一个方式就是催促着媳妇多干活。
让父母看到自己娶了个孝顺媳妇,这也是表达孝顺的另外一种方式。
在城里,方先生还会在工作之余,帮太太干点家务活。
可是在老家,方先生家务活是一点不沾。
方先生曾自我解释说自己不干活这是父母想要的样子,这样就是孝顺。
方太太虽然很痛恨方先生的言行,但出于对理解的老公,每天咬着牙扮贤惠媳妇。
但是毕竟来自北方,生活习惯与老家大不相同,因此难免有很多不周全。
方先生觉得媳妇表现太糟糕,让他孝顺的感觉大大折扣。
方太太眼见朋友圈里这个是旅行那个去出国很是羡慕。
每年被拿回来装孝顺媳妇心里甚是愤愤不平。
但方先生打着孝顺的旗号,只好隐忍不发。
荣格说“情结是无意识心理的活的单元”。
“通往无意识的道路并不是梦,而是情结”。
荣格提出:人的每一个情结不仅有个人经验作为其存在的基础,而且都有一个集体无意识原型的核心。
方先生那个年代的人,孝顺几乎是整个社会风气,社会文化的统一认知,可以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
方先生身在其中有这样的表现不足为怪。
荣格还有这样一句名言:今天人们似乎都知道人是有情结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情结也会拥有我们。这一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意义。
也就是说,我们拥有情结是正常的,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结,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观照与协调我们的情结。
但是,当情结拥有我们的时候,就是心理病症的开始与表现。
在某种社会文化看来,孝顺是一种美德,如果真能做到父慈子孝家庭和谐其乐融融。这的确是一种好的行为。
但是对方先生或者更多像方先生这样的人来说,为孝顺而孝顺,甚至宣传愚顺。以牺牲个人小家庭,牺牲各人需要来满足内心的所谓孝顺,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反而受到了孝顺情节的控制和影响。
那么,对付这个心理困惑的办法,不是去消灭他,要做的恰恰是觉察和认识这个情节,从而减少它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