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材决定态度(图文原创)

当技术的进步带来器材自动化的革命之后,任何拍摄行为本身,变得越来越简单——是的,你只需要把镜头指向自己想要拍摄的对象(人?亦或是风景?亦或干脆什么都不是?),然后,按下快门——全身肌肉,最后真正用来创造结果的,居然只是连接右手(亦或是左手?有吗?现在还有快门按钮在左边的相机吗?)食指第一、第二指节之间的那一小条!

器材决定态度(图文原创)_第1张图片

拍东西真是越来越容易了,动动手指就行了。可是,我总是在怀疑,当我们用来投入拍摄行为所动用的肌肉越来越少的时候,会不会最后退化到连脑子都懒得动的程度呢?曾经有人预言,随着科技进步和各种应用产品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未来的人类,将是大脑极度发达、身体四肢却慢慢退化的物种,大家将进化成一个小身子顶着个大脑袋的模样,像极了科幻电影中的ET——这还算好了,有时候忍不住又搞笑又邪恶地想:如果相机技术这样发展下去,会不会到最后玩摄影玩相机的家伙们,变成小身子顶着个小脑袋的样子?连ET都不像了?

当然是开玩笑的。

可是,器材的选择,让我们的拍摄态度、拍摄行为,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倒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

胶片机时代,尤其是玩手动胶片机的,不管大片幅还是135相机,拍摄过程的形式感如同某种仪式。过片或装片,透过取景窗或专用取景器的毛玻璃构图,设定景深,测光,设定光圈快门组合,等待光影出现,最后才是按下快门——为了保险起见,有时还得包围曝光几张。一系列动作完成,心满意足地“想象”(玩胶片,“想象”过程中带来的期待和忐忑,也是拍摄体验中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最后照片洗出来的摸样,然后继续将上述过程重复一遍。拍摄完的底片,绝大多数人会交给专业冲印机构,静静等待最后的成果。当然,有些资深发烧友或专业人士喜欢自己冲洗,全程控制整个出片过程。随着胶片涨价以及冲洗费用的递增,按下快门的动作变得尤其慎重,由于影像的成功与否无法即时呈现,为了保险起见,按快门之前的一系列思考、构图、组合、调试、等待等动作,就变成一种虔诚而又庄严的仪式,与之相伴随行的,是拍摄态度的严谨和细致!

因着胶片,按下每一次快门,都是郑重其事的;因着郑重,所以变得很慢,越来越慢;因为慢,便有了更多时间来思考,来感悟,来欣赏。

但是,如果手里拿的是数码相机,那就不一样了,对着想拍的人或者景,按下,按下,按下,按下……最多在按下几次后,通过LCD显示屏查看一下效果,反正是即时呈现么,不满意,最多再加个删除动作。由于没有购买胶卷和后期冲洗成本压力,加上技术的进步让那些哪怕连景深、光圈快门组合是什么意思都搞不清楚人根本不需要搞清楚这些专业名词,A档,自动白平衡,足够用了;稍微勤快点的,设置一下场景模式;懒一点或搞不懂什么叫曝光组合的,干脆默认曝光值,只要按下快门,就能得到相当不错的照片。所以,大家伙儿按快门的动作变得越发急促,或者,干脆直接连拍模式,连按快门的动作,都省得七七八八了。拍完后,几十张甚至几百张里挑一张,成功率再低也总有看得过眼的吧?实在不行,还可以数码后期啊,有了强大的、近乎于无所不能的PS软件,用得着那么认真地做前期拍摄吗?

器材决定态度(图文原创)_第2张图片

几年前和几个朋友去广西某岛旅游(现在已成网红打卡地,名字不说也罢),第一天傍晚,海边,夕阳下的一条破船,当我慢慢架好三脚架,测光表测光,用不同的曝光组合拍了几张正片之后,旁边用佳能5D **的朋友,已经拍了不知道多少张。聆听快门发出的、有如机关枪连发时的“哒哒哒”声,我只能苦笑不语。晚上整理照片,发现这位兄弟不到半个小时,就着一个“夕阳下的破船”场景,拍了好几百张——题材、构图、曝光组合等,雷同到连这家伙自己都看得眼发花,干脆直接导入移动硬盘了事,挑都不想挑了,因为同场景的照片实在太多了!他倒是振振有词,信誓旦旦地宣称:现在在外面旅游,不方便,所以懒得搞了,回去广州后慢慢挑选慢慢处理(大家混熟了之后才知道,这家伙家里藏着数千G根本来不及后期处理的数码照片原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太忙了,照片太多了,不要说处理,连看多一眼的兴趣都没了!)

也许,人家就喜欢开开心心地按快门、高高兴兴地听快门响呢?

这样也挺好啊。

那几天,我们的耳畔,始终回想着那个家伙的相机发出的欢快的“嗒嗒嗒”声,到底拍了多少张?不知道,事后他有点傲娇地告诉我们,统共四天时间,一共拍了八千多将近九千张照片!再往下说,他更傲娇地告诉我等,每年拍摄量在五万张以上……五万张!还没来得及感叹,他更加更加傲娇地宣称:他上一台单反相机,用了不到三年,就把快门组件给按报废了!

他是专业摄影师吗?是为了搞定客户,不得不疯狂地按快门吗?

都不是,他和我等一样,只是个资深的摄影发烧友而已。而且,自认识后一起参与了几次看片会,此君的“作品”不管是构图,还是意境,还是光影,不能说“差”,但都没有特别出彩之处,唯一印象深刻的,是他非常喜欢用PS软件,将片子的色彩调得非常浓艳甚至近乎于妖异,还超喜欢重度锐化,让照片上的形体轮廓变得非常生硬且古怪——我们是不能说他的,一说他就不高兴,反讽我们不懂美,不会欣赏艺术。想想也是,都是图个乐而已,较真自己就败了,于是,他时常用“机枪模式”乐呵呵地突突扫射,我等用“狙击模式”同样乐呵呵地一枪一张片地狙击,大家各取所需,求仁得仁。

但真是应了一句话,叫做“器材决定态度”呵。

器材决定态度(图文原创)_第3张图片

那么,是不是不停按快门、拍得多就一定不好,拍得少就一定好呢?

那倒也不一定,但是,如果只是满足于快门简单的开合,把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消耗快门上的话,哪有时间思考、计算、取舍和等待呢?而拍摄,没有了思考、没有了计算、没有了取舍,或者面对同样的模特、同样的景致,居然不愿意沉住气,静静等待不断地调整,只为了留驻最美的那一刻——那么,拍摄者,会不会让自己沦为“快门工”呢?

久而久之,不经大脑、狂按快门的习惯相伴随行的,会不会是拍摄态度的随意和散漫呢?

快门工只愿意高频次地活动右手食指,拍摄者最需要调动的,是大脑,大脑运行到位了,手指只是负责将大脑运行的成果,留驻在底片(或CCD,或CMOS)上而已。在胶片机年代,严肃的拍摄者经常强调的是:相机后面的头,比相机前面的镜头,更重要!进入数码时代后,虽然可以近乎于零成本地海量按快门、海量输出图片,但是不是也该说一句:大脑的运行,比手指的运动,更重要呢?

转眼间,爱上玩相机、爱上拍片儿已经快二十年了。我没能力、也没想过要做摄影大师,更没兴趣靠拍片恰饭。我只是单纯地喜欢,喜欢用按下快门、留驻影像的方式,给自己平凡而庸常的人生留下些痕迹而已。生命如此宝贵,时光逝去不再,按快门,也就有了某种意味深长的内蕴。一草一花,此人彼景,故园他乡,再平常的画面,只要用眼洞察、用心经营、用脑思考,都能留下不平常的记忆。哪怕多年以后,我已全然忘记了当时的情形,但这些用眼用脑用心留下的影像,依然可以唤醒最初的情愫,告诉自己我来过,我经历过,我认真地生活过!

所以,直到现在,我还是主要用胶片机、用银盐堆砌的方式、用舒缓而又充满仪式感的态度,观察、思考、取舍、测光、对焦,最后,按下快门。然后,把其他交给时间,慢慢期待影像的呈现,期待它带给我的失落和惊喜!

器材决定态度(图文原创)_第4张图片
器材决定态度(图文原创)_第5张图片
器材决定态度(图文原创)_第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器材决定态度(图文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