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闲读【美】A·弗尔新著,薛春志、遥遥翻译的《爱因斯坦传》。传记中记述了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后的求职经历,挹取其中片段,供正在寻觅人生第一个职业的学弟学妹参考。
1879年3月14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南部的乌尔姆。因为是家中的长子,加上犹太民族对教育的重视,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对阿尔伯特的是从“娃娃”抓起的。在小阿尔伯特5岁时,父母为他请了一位家庭女教书,做学前辅导。显然,童心未泯的小阿尔伯特并不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一次,由于不喜欢上课,他抓起一把椅子,向女教书打去。女教书无法接受上课期间椅子发生的可怕位移,辞职不干了。
十九世纪的德国,盛行反犹太人的思想。小阿尔伯特的中小学成绩很好,但仍然受到社会种族的歧视和学校教职员工及同窗精神与肉体的虐待。为了尽快解脱梦魇般的生活,15岁时,他找到一个医生开了个医疗诊断,证明他神经衰弱,需要休学。拿着他的数学老师给他出具的数学知识已经达到高中毕业生的水平证明,告别了中学时代。
和所有望子成龙的父母一样,爱因斯坦的父母十分惊愕小阿尔伯特的擅自行动。他们为小阿尔伯特规划的人生愿景与当代大多数父母一样:上重点高中,然后考上著名大学,获得学位,从而出人头地;伟人或许就是从不按他人设计的蓝图发展开始的。因为许多设计好的人生规划可能是一部“葵花宝典”。按照中学成绩,爱因斯坦完全有自信心考上当时德国著名的卡尔斯鲁厄大学、慕尼黑大学、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等任何中的一所。当然,阿尔伯特的父母和叔父家正经营着不错的公司,有财力支持父母设计的梦想化为现实。
“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是不是爱因斯坦的父亲的话,激励着小阿尔伯特要走自己的生活。他准备以高中毕业生同等学历的身份,考取一个“三本”学校——苏黎世的联邦工学院。不过客观分析,虽然联邦工学院是一所技术学校,究其学校实力而言,实在不可小觑。1855年,联邦工学院组建时,第一批就任命了40名教授。要知道欧洲大学的教授绝对都是一流的学术泰斗;不像目前国内,文章一大抄,教授满天飞。然而横向比较,在当时大学林立的欧洲,联邦工学院名气并不大,而且无权授予博士学位。
国外大学与我国目前的大学确实不同。“宽进严出”的毕业模式,即使是爱因斯坦,也噩梦连连。老年时,爱因斯坦仍充满恐惧地讲到:“为了应付考试,不管喜爱与否,一个人必须在头脑中塞满乱七八糟的东西。这种强迫产生了副作用,虽然通过了最后的考试,但我有一年的时间对所有科学研究都不感兴趣。”
后来,爱因斯坦感叹:“天下只有两种生活方式:人生不存在奇迹;人生处处孕育着奇迹。”在联邦工学院,爱因斯坦接受的教育为一生的成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然数学知识除外。虽然爱因斯坦拥有两位著名的数学家。但是看到数学分布到很到领域,每个领域都需要奉献短短的一生,就放弃了对数学的研读,选择了物理。到后来,他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悔之晚矣。他说:“我的数学才能显然不够,以致于不能区分主次,重要与否。在工学院期间,“抓革命、促生产”,爱因斯坦还与同期入学的唯一女生米列娃·玛利奇进行了轰轰烈烈的一场恋爱,并抱的美人归。
1900年8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从联邦工学院毕业。踏上了漫漫的布满荆棘的求职之路。爱因斯坦先向母校申请助教的职位,工学院六系的教授需要好几位助教。爱因斯坦为在校期间表现出的傲慢行为,付出代价。他遭到拒绝。于是爱因斯坦又转向数学家赫维茨教授。他的助手转到教育方面了。他踌躇满志:“我将成为赫维茨的仆人,这是上帝的安排。”但是上帝并未垂青于他,赫维茨对他的申请根本未作回复。在求职屡遭挫折,经济压力越来越大时,爱因斯坦不得不考虑长期无法就职的生活安排。在一封给朋友的心中,他表示到:“我们俩(米列娃·玛利奇)没有一人找到工作,只能通过私下授课为维持生活……,有时能否找到这种授课工作,也很值得怀疑。”
为了打破“本地和尚不念经”的怪圈,爱因斯坦把职位希望寄托到雷平大学。在他将自己的论文寄给雷平大学的一位教授时说:“是否一位数学物理学家对你有点用处……我现在经济拮据,只有这样的工作才能使我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但依旧没回音。苦苦等待的爱因斯坦在几周后,借口说他不知道是否忘了把地址给他,又写了一封信,但依旧是泥牛入海。
“可怜天下父母心”,爱因斯坦的父亲也动用自己的人脉,为待业在家的儿子寻找工作。在他写给当时著名物理学家奥斯特瓦尔德推荐心中说到:“我的儿子,当前没有工作,感到很不开心,……不论现在还是明年秋天,如果你能为他提供一个助手的位置,我将无限感谢你。”父亲的慈爱,也未给爱因斯坦带来幸运。
在毕业将近一年后,爱因斯坦仍未放弃。他买了一叠邮资已付的回执明信片,寄给他所知道的十几位教授。这种八面栽花的方式,并未结下任何果实。爱因斯坦也不气馁。他自嘲道:“上帝创造了驴,同时给了它一张厚厚的皮。”
为了增加求职砝码,爱因斯坦在忙忙碌碌的求职过程中,申请博士学位,希望获得博士学位后,谋取到职位。屋漏偏逢连阴雨,爱因斯坦的博士申请也被驳回。“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爱因斯坦甚至认为没有得到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是德国存在的反犹太思想,就像上海歧视外地人一样,他把求职的目光移向意大利。信心始终陪伴着爱因斯坦。在向米兰发出申请后,他信誓旦旦向米列娃说:“不久我就会获得职位,为从北海到意大利南端的所以物理学家争光。”爱因斯坦没有放弃任何一个机会,但是机会屡屡从身边溜走。
世界上向来不缺乏有才干的年轻人,只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伯乐和让年轻人脱颖而出的空间。牛顿之后,人类史上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爱因斯坦在大学时已经小荷尖角,在当时的“核心刊物”上发表了三篇论文,毕业后的数年内仍找不到工作。1918年,联邦工学院提供重薪和优渥的条件期望把爱因斯坦从柏林召回,已功名成就的爱因斯坦回顾不堪回首的求职经历时痛心的说:“18年前,即使能够成为工学院的卑贱的助教,我也会特别高兴的!但是我的希望却没有实现!整个世界是个疯人院,只有名声是万能的。”
1902年6月23日,爱因斯坦到瑞士专利局开始了工作。对于这份迟来的工作,他评论道:“我虽然没有死,但是智力上受到伤害。”耐人寻味的是,瑞士专利局的招聘广告,内容几乎是专门为爱因斯坦设计的。爱因斯坦的朋友M·格罗斯曼的父亲是瑞士专利局主任F·哈勒的朋友。招聘广告及面试都是F·哈勒主持进行的。从M·格罗斯曼被称作爱因斯坦的“救命人”可以看出,爱因斯坦的求职成功也有着相当多的幕后工作。“你必须去学习游戏规则。然后,你还要比别人玩得更好。”不知爱因斯坦语的感叹是不是由此而发。
“路漫漫其修远兮”,22个月,600多个不眠之夜,爱因斯坦上下求索,终于在瑞士专利局找到落脚点。期间爱因斯坦为人夫、为人父。当然,他是幸运的,不仅找到了工作,挽救家庭于困厄之中;而且对于相对论原来的发现,专利局的工作似乎也是有利的条件。“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能畅游整个世界。”当爱因斯坦比徘徊在相对论原理大门外的人,多迈出的关键一步时,人们惊叹:科学上革命的成就独立于牢牢禁锢着人民的强大传统之外,爱因斯坦自由的思维方式可能是因为专利局的工作是处于科学的外围,因而没有太大的束缚,至少部分原因如此。
人们还当然认为,爱因斯坦的成功显然说明,在科学的边缘努力工作不仅不是一个障碍,可能还是一个明显的优势。他在伯尔尼“暂时的寺院”生活并不是智力孤立,这使得他通过广泛的阅读,了解当时正在进行的讨论,而不至于被科学的风尚或学术上的限制所影响。
是不是正如中国古话:功夫在诗外!
2010的旧作,无意发现,借此贻笑大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