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

赧王中三十二年(戊寅,公元前二八三年)

卫嗣君薨,子怀君立。嗣君好察微隐,县令有发褥而席敝者,嗣君闻之,乃赐之席。令大惊,以君为神。又使人过关市,赂之以金,既而召关市,问有客过与汝金,汝回遣之,关市大恐。又爱泄姬,重如耳,而恐其因爱重以壅己也,乃贵薄疑以敌如耳,尊魏妃以偶泄姬,曰:“以是相参也。”

卫嗣君喜好这些细枝末节,鸡毛蒜皮的事情,他怎么能有精力和能力顾全大局,高瞻远瞩呢?

荀子论之曰:成侯、嗣君,聚敛计数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产,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管仲,为政者也,未及修礼也。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

卫成侯十一年(前361年),卫公孙鞅(即商鞅)入秦。成侯十六年(前356年),成侯见卫国国小势弱,自行贬号曰侯。成侯二十九年(前343年),被魏惠王强行废除君位,改立卫灵公的后代子南劲为卫侯,即卫平侯。

卫嗣君,卫平侯之子。卫平侯八年(公元前335年),卫平侯去世,卫嗣君继任君位。卫嗣君五年(公元前330年),自贬称号为君,卫国自此仅存濮阳一地。卫嗣君四十二年(公元前293年),卫嗣君去世,其子卫怀君继位。

也不知道荀子是怎么就推论出故修礼者王?不过修礼对于为人处世,对于治理国家的确非常重要。荀子对于治理国家重要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修礼、为政、取民、聚敛。

这种递进的论证是一种有力的表达方式,但是为人处世、治理国家其实还是一个综合性的需求,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平衡。

你可能感兴趣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