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 首都机场应在三个层面拥抱互联网

科技创新将我们带入到“互联网+”时代。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的首都机场,已感受到并经历着“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种种改变,而作为首都机场的管理机构,首都机场股份公司负责统一协调、管理首都机场生产运营,维护首都机场正常秩序,为航空运输企业及其他驻场单位、旅客和货主提供各类服务保障。那么在“互联网+”浪潮中,首都机场股份公司如何通过管理变革和传承创新来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下面笔者将对“互联网+”时代,首都机场管理变革思路这一课题谈一下看法。

| “互联网+”是什么? 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关系

工信部原副部长杨学山在《2016年互联网+千人论坛》表达的观点,他指出“互联网+”首先就是承担互联网发展自身的任务,这也是首要任务,其次是做好互联网+的任务,再有是做好+互联网的任务。杨学山重点指出,其实不管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当“+”上去以后,那个领域就是主体,那个行业就是主体,互联网不是主体,除非是互联网自身的发展。回到民航业这一主体,我们谈论互联网+民航或者民航+互联网时,我们首先需要界定的是民航业的主体目标是什么?民航业当下存在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明确这两个问题后,那我们利用“互联网+”这一技术手段作何变革、如何玩转,就有了明确的指向。将民航发展的需求和互联网有效结合,实现转变民航发展方式、提升民航服务品质、升级民航基础建设、建设民航强国等目标,应该才是我们真正本意所在。

| 从首都机场的客户、合作伙伴、产品说起

首都机场的客户是谁?首都机场最大、最重要的终端客户便是旅客。因为行业特性、自然垄断等关系与作用,首都机场的终端客户呈现出与一般生产企业、产品公司所不一样的特性。第一,首都机场是高度密集型的公共场所,2016年上半年首都机场日均客流量为25.2万人次,按照T1、T2、T3建筑面积依次为7.8万、33.6万、100.1万平方米进行计算,就某一天而言,平均每五平方米便会站1个人;第二,客流量平稳,2016年上半年日客流量最低值在20万人次左右,日客流量最高值在29万人次左右,且大部分趋近于日客流量平均值,这一流量密度和平稳程度远胜于超级商场;第三,客户群体分布领域及其广泛,涉及各行各业,知识文化水平较高,信息化程度高。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客户习惯甚至依赖于使用互联网办理出行流程,比如网络购票、网络值机、支付宝微信付款。与此同时,网络的发展也让客户话语权更大,他们可以通过各类社交媒体表达乘机出行不满和抱怨,同样可以通过丰富的渠道获取出行一手信息,信息壁垒明显被打破。

笔者所界定的首都机场合作伙伴包括航空运输生产链上的众多机构和单位,这些关联机构和单位原则上也是我们的客户,但是在这里,笔者更希望站在合作伙伴的视角,能够以利益共同体为出发点,挖掘出相互之间可以战略合作和运作管理的切入点,从而实现合作共赢。在此,笔者引入首都机场集团公司2015年经营管理类一等奖案例--《机场哪些业务盈利了?》中对公司盈利分析模型和核算方法的理论,从公司收入和盈利的角度挖掘与各合作伙伴成为利益共同体的业务突破点。就首都机场而言,公司为航空公司及周边单位提供服务保障,并赚取以航班和租赁资源两大实体作为核算对象的收入;就整个民航业而言,首都机场与行业内其他机场管理机构、暂未驻场航空公司以及其他与首都机场存在潜在业务往来的单位发生关联或者价值流动。

从收入、盈利层面来看,首都机场的主要产品是为航空公司及周边单位提供保障服务;从航空运输生产层面来看,首都机场的产品链条是客货空间位移的服务保障链条。不论从哪个层面分析,首都机场的产品区别于一般生产企业,不具有明显的实体属性,而且产品生产流程上,客户全程参与体验、随时做出评价反馈、跟随产品线发生空间位移、场景流动且涵盖衣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最终将客户输送离港也即是完成一次产品“制造”。笔者需要指出的是,这条产品线上所关联的各机构、单位都是在机场这个网络节点上分工完成,每一家机构、单位都是不能脱离这个节点而独立存在,所以才有了共同的使命,协同确保客、货空间位移的安全、快捷、顺畅。

| “+互联网”后 首都机场可以做什么?

上面对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关系、首都机场的相关属性和特点进行了分析,那么以首都机场为主体,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在激活首都机场客户、合作伙伴、产品等方面,究竟可以做些什么?能够带来什么?在具体业务范畴可以找到哪些机遇窗口呢?

在枢纽机场建设方面。作为一家上市企业,公司需要不断巩固并进一步强化国内航空运输第一大网络节点的地位,让更多的网络线选择从这里出发、抵达或者中转,所以,首要是让网络线更加丰富繁盛,当然也会出现“篮子装不下水果”的问题,事实上,首都机场已经出现了这样的难题;再接下来思考是要如何最佳配比出发线、抵达线、中转线,以及思考我们最希望哪些方向的线从这里出发、抵达、中转。目前我们的网络线是怎么分布的?下一步新机场基地航空搬迁之后,我们的网络线会有哪些变化?与我们关系最紧密的航空公司航线布局战略是什么?通盘考虑种种外因,未来我们要构建怎样的网络线呢?当然布局一个错综交叉的网络线,还需要充分计算好投入产出比,比如哪些航线的开拓上会存在多大的政策或技术或资金上的障碍和困难?在哪些航线上投放哪类机型性价比高?从核心层面滤清脉络之后,也就清晰了互联网元素是要更快速、更有效地实现枢纽机场建设这一主体目标。航空器层面+互联网应该是航空公司和技术研发方所关注的,公司+互联网则把重心放到地面服务保障业务,将互联网的元素完善、充分、深入、系统地应用到地面服务保障环节中。

在航班正常管理方面。与航班正常关联的环节众多,就保障一架出港航班,单单就飞行区区域的保障流程来说,至少包括机务检查、机场清理、行李上机、航食航油供给撤离、货物装卸、廊桥和轮挡撤离以及拖车对接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意味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等支出,何况还不排除存在特殊天气、流控等不可控因素。因此,笔者认为,“互联网+”在航班正常方面发挥的主要价值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应用技术降低时间成本,或提升环节间的协同效率。

在经济模式转变方面。有没有想过首都机场可以成为信息科技推广平台、一体化超级市场、大数据工场……这些设想都得益于首都机场庞大稳定的客户量,公司可以通过交易旅客量创收并将触角渗透至各行各业,与最先进、最前沿的科技公司建立共赢机制,引进最先进、最新潮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升级改造首都机场现有的设备设施,为旅客提供最具附加值的服务和体验,打造出新的营收增长点,拓展出新业务甚至产业。举一个例子,即使BAT这样的巨头公司在上线一项功能之后也急切希望打开市场,而首都机场便是他们最快打开市场、及时效果反馈的试验田,首都机场这里有高度聚集又来自各行各业、互联网覆盖率最高的人群,而且具有绝对的民航行业影响力和引导力,他们在首都机场进行市场推广,将潜在用户逐步转变成为用户粉丝甚至引导成为粘性用户粉丝,作为与他们利益共同体的合伙人关系,我们也受益于这一市场结果,并且他们的推广模式、商业模式也为我们注入了新思想、新活力。

以上就是笔者从自身对“互联网+”的认识,对公司业务领域的认知方面进行了探究。在“互联网+”时代,潮流来得更迅猛,也让我们改变得更快。作为一家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希望我们以更开放的姿态果断拥抱“互联网+”,让当下的这一高科技真正为我们所用,服务好我们所做的服务。

                                                                                                写于2017年春.北京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时代 首都机场应在三个层面拥抱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