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孩子的不当行为

一、什么是孩子的不正当行为?

    说谎、偷窃、暴力、上瘾等行为,均属于不正当行为

二、孩子的不正当行为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懵懂的模仿,被惩罚后的叛逆,避害动机等

三、为什么会出现越纠正孩子的行为,确反而越出错?孩子叛逆了?

    其实是方法用错了。

    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不会自己突然出现污点。孩子是面镜子,他是大人行为的最真实反映。因此在孩子出现不当行为的同时,大人是最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是自己的什么行为诱导了孩子或影响了孩子,导致他的不当行为。

    吼叫、打骂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能记住教训,而实际上以上方式都是错误的!家长处理方式的不冷静,最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的不正当行为不但没有矫正,反而加深了他对错误的认识,这刚好和我们的愿望背道而驰。

四、避免和矫正孩子的不正当行为的原则是什么?

1、父母的以身做责,减少孩子不正当行为的接触。

2、冲动、提高音量、打骂的惩罚方式, 甚至你不经意表现出来的厌恶的表情,都会将自身的不冷静倾倒在孩子身上,激化孩子错误行为。因此冷静的事件处理,摆正心态,以维系家庭成员情感为前提去引导孩子,不要惩罚孩子,避免事件再次发生。冷静的应对事件,会让孩子更平和的看待错误,更容易矫正错误。同时使用第三方的口吻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3、制定好明晰的界限以及正确概念的普及。

4、信任孩子,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给孩子贴"标签"。信任是孩子能听进你说的话的基础。如果孩子对你不信任了,他的主观意识就不会配合你,甚至会和你产生敌对情绪。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孩子产生共情,让他感受到你无条件的爱,这样才能让孩子和你更亲近,更愿意听从你的说法和安排。

5、宽容的处理事情 ,避免下一次错误的发生,让错误成为孩子成长的养料。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是不可回退的,我们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告诉孩子下一次要如何处理。每次已经发生的错误,都了为了提醒我们还有一些没有处理好的事情存在,我们下一次应该如何避免,只有不断的犯错并改正,孩子才能成长,而不是不断的重复错误。

五、如果以上原则或办法都不管用怎么办?

    摆正心态,坚持正确的管教方式,耐心的期待他未来的改变。


综合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说谎

    孩子偷拿了家里的钱,被你发现了,去问他:刚刚妈妈放这里的钱是不是你拿了? 孩子说:我没拿。

    分析:孩子说我没拿的时候,可能有三个情况:

    原因一:当你问起他偷拿钱的时候,一些比较小的孩子(2-4岁)分辨不清你在说什么,或者分不清事实和想象。他不清楚钱是什么,也许他只是看着漂亮的纸,拿来玩,给放哪里,忘了。或者他不明白什么是刚刚,空间和时间的逻辑顺序他还没有搞明白,所以他不明白你到底问的是什么,于是就直接说了,我没拿。

解决方法:

    如果孩子不明白你在说什么,可以通过动作和多种语言组合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让他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甚至你可以用行动复原当时的场景,让孩子对场景产生感知,从而get到你的想法。

    要讲事实,如果没有亲眼看到,那么讲自己看到的事实,和通过事实的推理过程。例如,你没有看到孩子拿钱,但从钱放在桌子上起到发现钱不见了,屋子里就只有孩子一个人,你就可以说:我刚刚下班回到家,把钱放在了桌子上,然后去厨房做饭,这个期间,只有你一个人在屋子里,不知道是不是钱长出了腿自己跑了呢?还是你不小心拿走了他呢?

    原因二:一些孩子(如4-9岁的时候)可能是无意识的,他不知道这是错的,没人教过他。但看到妈妈的脸色不好,怕被揍,所以说我没拿。

解决方法:

    先不要着急否定孩子的行为或为行为贴上标签,先要确认孩子理解你的意思,然后告诉他正确行为界限与正确的行为方式,例如可以说:哦,你没拿就算了。不过妈妈的钱不能随便拿知道么?如果你要用的话,需要告诉妈妈一声,钱也是很重要的东西。

    如果确定是他拿的,并亲眼看到,那就要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一定要拿事实说话,不要加入自己的想象。比如告诉他我亲眼看到你拿着钱在玩,并收了起来。你可以说我一分钟前看到你拿着一张漂亮的纸在客厅里玩,你刚刚是在这样么?妈妈告诉你,那个纸你可能不认识,那个东西叫做钱,是可以用来买东西的。然后你可以用第三人称说故事(第三人称!!!不然孩子容易急)告诉他为什么不能说谎,并告诉他说谎行为对于他自身的危害。

    原因三:已经产生了主观意识的孩子(一般10岁以上的孩子都会有主观意识了),明知事情是错的,但主观意识懂得了趋利避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他有意识的去说谎,来减少家长对自己的惩罚。

   说谎是一种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他会让你主动的回避伤害,这种行为叫做避害动机。避害是一种人的本能行为,但如果孩子过度的躲避伤害,那么孩子大脑的海马体就将被害怕占满,挤占了大脑发育智力的机会。所以我们要避免过渡的避害动机的出现 ,尤其是在家庭里出现。避害动机出现的越早,说明孩子受到的伤害越大,有家暴的孩子可能在6岁就出现这种动机,而正常的孩子在9岁才会出现。

解决方法:

1、有主动意识的说谎行为,大都是三年级以上比较大的孩子,很多会发生在校园内。因此针对非亲眼所见的他人转述的问题,首先家长一定要表明态度:我们是一国的,我相信你,这件事情我听说是这样的,但我想知道事情真相到底是什么,并知晓孩子为什么要那么做。这种信任,对于孩子来说特别珍贵,它是所有孩子能听你话的前提条件。

2、主动说谎依旧可以用前面对待较小孩子的两种方法,但如果不管用,那还可以使用"硬方法":

    首先,你可以把孩子的辩解或所说的谎话记录下来,并通过确认签字的方式达成共识,记录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记住自己做过什么,下次再出现同样错误的时候,可以再次记录。让他自己体会不一样的情绪,而不是你去告诉他。

    如果多次确认,孩子还拒不承认,那就把自己的处理方式说明白,说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然后,针对错误,可以用他最喜欢的方式预告惩罚他,告诉他如果再次出现这种事件,会在下次发现这件事的时候惩罚他。惩罚的内容,要用他最喜欢的事情来惩罚,比如减少玩音乐的时间等。

案例分析二:偷窃

情景1:孩子拿回一个带着外包装的汽车,但不是你给他买的,问了之后说是拿了妈妈包里的钱自己买的。

分析:孩子自己承认了所有事情的经过,那这种行为一定是无意识的,所以原因一定是你没有给孩子制定过边界,没有讲过物品的所有权,没有讲过物品的支配权。

    从孩子的角度看,他认为那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妈妈每天从钱包里拿钱买东西,我也可以拿钱买东西,没毛病,妈妈能拿我为什么不能拿?这就是孩子对于物品的所有权以及支配权没有搞明白,他不知道事情的边界在哪里,怎么做才是对的。所以,不要着急给孩子贴上"偷钱"的标签,不要急躁,不要发脾气,否则会加深他对不好行为的印象。

解决方法:

①不要急躁,平和的和孩子沟通,不要着急否定孩子,搞好关系,让孩子信任你,只有在情绪稳定的情况下,平和的心态下,孩子才能听进去话。例如你可以说:哎,这小汽车挺漂亮的,宝宝还挺有眼光的。

②肯定他对钱的作用的理解,钱就是用来买东西的。

③通过事实,告诉他,物品是有价值的,物品价值的衡量除了价格以外,还有款式、实用性、质量、价格等,分析他现在买到的东西。例如,可以拿家里其余的汽车做对比,说"看,比起上次爸爸买的汽车,完全是不一样的材质啊,你这个是塑料的,爸爸买的是金属的。你觉得哪个质量会好一些?比较禁得住你的暴力呢?"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间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思考。

④划定边界。越早知道边界,就越容易管理。随着孩子的成长,边界也会不断的加大。约定下一次的行为,如果再买车,可以先和妈妈打个招呼,妈妈同意了,才可以买。还可以建立合理需求清单,告诉文具是可以买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拥有什么样的文具等。

⑤再告诉他钱的来源和所属权,只有有所属权的人才能处置自己的物品。妈妈的钱,是妈妈上班用工作换取的,所以妈妈可以随便拿。但钱不是你的,你不能拿。

⑥提供可行的赚钱方式,建立进出账本、收支清单,让孩子把劳动、时间和孩子对钱的价值挂上勾。让孩子在下次购买物品的时候,可以用劳动去衡量物品的价值,让他更好的做出选择。

情景2:六年级的孩子偷拿了同学新买的恐龙玩具,拒不承认,还和同学打了一架,老师叫了家长。

分析:孩子这是在明显知道了的边界,知道对错的情况下,还会为了某些目的做出一些超出边界的事情 。

解决方法:

    ①原则是:要和孩子温和沟通,一定要稳定住孩子的情绪,如果情绪不好,孩子就没了想要和你沟通的意愿 ,那么以后你说的所有的话,他都不会再听了 。从他自身出发,理解他的感受,并告诉他别人的感受。

    ②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因,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果,所以了解原因是我们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有时的冲突很可能是沟通不到位引起的,所以在了解事件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对孩子宽容、理解 ,并且信任孩子。有可能只是因为爸爸答应买恐龙给他,但没有买。出于补偿心里,偷偷拿了同学的恐龙,没有告知同学。同学的责问,让孩子非常羞愧,进而导致了冲突的产生。因此,了解冲突最根源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孩子偷窃的原因是父亲的承诺没有做到,导致他喜欢的情感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他采取了不当的行为去满足自己的问题。所以在这件事之后,妈妈还需要想办法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欲望,欲望的满足需要不同方法,最正确的方法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爸爸的错误,会在今后加以弥补。

   ③为孩子提供可行的方法:1、即刻把东西还给同学,并道歉。2、带走孩子。3、在孩子心情平静的时候告知孩子下次如果再想拿别人的东西,需要告知所有人,并在得到允许的情况下使用。4,思考从根源上解决,找到家长自身做的不够的地方,并向孩子保证,同时也要告知孩子如果再发生类似的情况,首先要和父母沟通。

案例分析三:打架

    发现孩子在和小朋友玩的时候,多次与其他小朋友发生肢体冲突,打别的小朋友,或被别的小朋友打。

分析:打人的孩子:

    孩子不止一次的与别的小朋友产生肢体冲突,肯定是有客观原因在的,找到原因,并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才是一劳永逸的作法。

解决方法:

1、立即分离孩子和被打的孩子,拖延处理,让孩子自己想明白到底应该如何做。降低他对打人行为的印象。应急措施处理完,一定要考虑如何避免孩子下一次出现打人现象。孩子的打人现象必然有原因,大多是家长在生气时表现出来的目光、语言、暴力行为等,被孩子模仿。因此 ,模仿对象首先应自己控制约束自己的行为,减少孩子对暴力源头内容的摄入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

    请注意:千万不要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惩罚孩子,妄想通过犯错误打一顿就让他长记性,这是不可能的。孩子可以很小就理解什么是客观因果,例如气球会漂起来,是因为里面有气,气轻所以往上飘。但孩子很难理解社会化因果,即打一顿就记住下次不犯错误这种事情就是社会化因果,孩子一般要到了15岁才有可能建立社会化因果。

2、有部分儿童是由于脑内物质失衡而导致的多动、暴怒等问题,属于病理性原因。对于这种儿童,需要专业的儿童精神评估医生帮助,对大脑进行核磁扫描,以确定病情,现阶段,此种疾病已经可以通过药物缓解。

分析:被打的孩子:

    孩子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总是被打,或者被欺负,这也有可能是孩子有问题,要引起家长的注意。

解决方法:

1、即刻远离打人的孩子,让孩子自己反思该如何处理类似事件,减少被施暴的记忆,保护好孩子,并告知孩子远离打人的孩子。

2、针对这种孩子,家长需要反思,是否是日常生活中过多的维护孩子,导致孩子不知道如何去反抗。不要过多的妨碍孩子自己处理事情 ,在孩子的安全的情况下,一定要放开手,让孩子自已去做,锻炼孩子的处理问题能力。家长的过多干预会导致孩子懦弱、哭泣,形成一直被欺负结果 。

3、针对部分总是被抢被欺负的孩子,也有可能是物质失衡的表现,是需要儿童精神评估师对其行为进行异常评估。

案例分析四:上瘾行为

    出现在孩子中的上瘾行为比较多的都是小说上瘾、游戏上瘾、电子设备上瘾等。

分析:

    首先,上瘾行为会带来大脑皮层带来变化,会出现短期多巴胺的即刻满足,因此在多巴胺快的感r满足下,他会感觉到非常快乐,而导致加深上瘾。上瘾行为的损害是一生的,非常可怕。如果孩子16岁前出现过轻度上瘾行为,他25岁以后前途暗淡的机率将非常大。

    如果一个6岁的孩子对游戏上瘾,出现了30分钟不可控制自己行为的情况,我们就可以说孩子是出现了上瘾行为。如果每天有3次,30分钟以上的行为,就可以称之为中度上隐了。

    大多数的上瘾孩子都是因为心里方面被亏欠,缺少亲密关系的陪伴,从而导致他们需要找到其他途径去获取快感。

解决方法:

1、断掉上瘾源:比如用正确的方式划定边界,声明如果想要玩电脑,可以,但需要大人同意。每周或每天只能以什么样的形式使用,否则将被没收不能再次使用等。不做过多解释,严格按照约定执行。

2、不安慰。在孩子没有得到上瘾物质满足时,会哭闹,不要安慰,你的安慰会让他觉得是被变相的肯定,因此,淡定平静的处理就好。

3、寻找正确的休闲行为,比如大人看书弹琴,孩子也会模仿,让家长的行为成为孩子的范例。

4、和孩子一起体验多人游戏,让他知道多人游戏的快乐,减少单人游戏的机率。

小结

    矫正孩子的不当行为,究其根本还是家长的行为态度。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身做责,依靠家规和亲情来规范孩子行为,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信任你,爱你,你们的关系才会更好,你的话才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不要因为孩子的不当行为破坏了你们之间的关系,不断的训斥只能让他麻木,继续重复这样的错误。为了孩子,请修练你自己的内心,以平和的心态去处理他的错误,用爱去包容他的错误,建立好信任,你们将是最快乐的家庭。

    信任孩子,用对他的约束,转为大人内在自我约束,了解孩子的行为,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尽早为孩子划定界限,减少孩子犯错的机率。

    愿天下的孩子都健康快乐的长大!~


学习内容来源:脑力工程师   孙路弘老师讲《智慧系统:七种行为纠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矫正孩子的不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