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访古

年纪渐长,兴趣爱好又多一项:古代建筑。虽然起步有点晚,但只要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遵循着从门外汉到入门的认知过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先从身边的古建筑看起来。

江南所谓“古塔寺庙”多为后世复建,看上去簇新,找不出时间和回忆的痕迹。身处现代化魔都上海,想要在一堆人造假古迹中学习考察古建,就更难了。仔细筛选之后,找了一些值得看的“原物”,按年代来分,大约为中晚唐~南宋时代的塔、木构、石雕(元明清及后世重修的建筑除外)。

1)宋代方塔

上海访古_第1张图片
上海访古_第2张图片
松江方塔

松江方塔, 亦名“兴圣教寺塔” ,因袭唐代砖塔形制,呈四方形,故俗称方塔。兴圣教寺建于五代后汉,而方塔则是北宋年间建造的。

建造年代:北宋熙宁、元丰、元佑年间(公元1068—1094年) 公元1068年正是宋神宗赵顼登基即位后不久,王安石入京受命,准备大展手脚,实施变法的变革之年。

上海访古_第3张图片
上海访古_第4张图片
上海访古_第5张图片
上海访古_第6张图片

砖木结构,九级方形,高42.5米。斗拱大部分保留宋代原物62%;券门上的月梁,外檐之罗汉枋、撩檐枋等均为原物。方塔顶上的塔刹高7.85米,由覆盆,相轮,宝瓶及四根浪风索(均铁件)组成。

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关于宋多层木构砖塔的描述:“每间比较狭,角柱之间立槏柱以安门窗,多作壶门。与塔身比,斗拱比例略大。檐部多用菱角牙子叠涩为檐。”

几个值得一提的点

* 我国砖塔,自辽、宋以来,平面大多是八角形,而这座塔仍袭唐代大小雁塔四方形的旧法,实是宋塔中难得的结构。

* 松江方塔现存三分之二的斗拱(111朵)和部分梁枋仍是北宋原物,若是标准放宽(无竖向木构件)的话,也可归为早期木构之列,而且是保存宋代斗拱最多的单体建筑。曾经看到有专家分析说,松江方塔的斗拱只比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的木构塔式建筑——辽代”应县木塔“的240朵少一半。

* 地理环境:方塔的园址原是唐宋时期古华亭的闹市中心,这里聚居着许多地主豪绅,富商贾客来往不绝。经考古发现,此处地下有多处唐宋遗物。在地下3米深处,发现了唐代华亭市河的旧址,旧时的府城隍庙、关帝庙也坐落在这里,可见这座古塔在当年当地的重要性。方塔园内现还有后代移置的:明代照壁、清天后宫、宋代望仙桥(此处掠过)。

上海访古_第7张图片
老照片里的方塔风姿

2)千年经幢

上海访古_第8张图片
松江唐经幢
上海访古_第9张图片

经幢是佛教建筑中的一种类型,“幢”原指佛像前所立用宝珠丝帛装饰的竿柱,后改为石刻。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个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经文、佛像等。在我国唐宋时曾经风靡一时,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元代以后,经幢建造渐趋没落。

中晚唐时期,造幢风日盛,并由北方影响到南方,雕刻造形日趋华丽,规制亦颇谨严。上海最出名的唐代经幢当属松江的一座,以及南翔古猗园内的两座。

松江唐经幢全名“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现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中山小学内。该石幢建于公元859年(会昌灭法之后唐大中十三年,佛教重新复兴),材质为石灰岩,1962年大修,现存21级,高9.3米。幢身8面,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并序,以及建幢铭。其余各级,如托座、束腰、华盖等部分,雕刻精致,有海水纹、宝相莲花、卷云、力士、天王、菩萨、供养人及盘龙、蹲狮等。

上海访古_第10张图片
上海访古_第11张图片

去的时候正值学校放寒假,门卫好心放行,找到它的一瞬间满怀兴奋的心情,但接下来还是遗憾。如上所述那些个细腻雕刻由于保护失策,已很难看得清楚…… 好在幢身高大雄伟(看照片难以体会),还是能脑补出千年之前的大唐盛风。

上海访古_第12张图片

在即将开园的松江广富林遗址展馆,布展者搭建了一个有唐经幢的古代华亭街市场景(如上图)。关于立幢的原因,相传唐代中叶,松江是江南水乡,地势低洼,当地有“海眼”,常有水涌出,官府郡人为防止水泛成灾,遂立此幢镇之。其实,这应该是当地笃信佛教者为超度亲友亡灵而建。幢身所刻陀罗尼经可以消灾免罪,绕幢一圈,或诵经一遍,即可得福。

“唐幢流云”有诗云:流云衬托唐经幢,丽日映出宫样状。亭亭玉立幽静里,楚楚动人好风光。

再说说古猗园的两座唐代经幢,年代较近一些,一立于唐咸通八年(867年),一立于唐乾符二年(980年),原对峙于白鹤南翔寺(后名云翔寺)大雄宝殿前。经幢高近7米余,呈八角形,由基座、托座、束腰、檐盖等层次组成,一样也是刻有尊胜陀罗尼经文和卷文、莲瓣、海水等纹饰。

微音阁前的石经幢,雕刻方面保存的比松江唐经幢好,拉近镜头可以看到细节,天王、菩萨造型优美。

上海访古_第13张图片
古猗园唐代经幢
上海访古_第14张图片

而南厅前的这幢, 比较矮短,估计是因为之前损坏严重,部分断层,后修复无力的缘故吧。

上海访古_第15张图片
上海访古_第16张图片

咸通、乾符已属唐晚期,唐懿宗、僖宗当政之时,政在权宦,昏庸治国,又加上黄巢起义各地动乱,普通民众也只能在佛国世界谋求内心的安宁了。

此三座上海的石经幢在今唐代遗迹中,不失为同期同类之佼佼者,尤其松江经幢是上海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十分珍贵。

3)普同石塔

上海访古_第17张图片
古猗园普同塔
上海访古_第18张图片

古猗园中另外一件古老文物是荷花池中的普同塔(原系南翔云翔寺中石塔,后迁移至古猗园)。普同塔的“普同”不是塔的名字,是佛教丛林中的所谓的塔陵,一般为寺中僧人信徒往生后其骨灰、舍利的供奉处,很多寺庙里都有普同塔。

建造年代:为南宋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由甘子荆及其妻王氏所建。1935年,经南翔学者姚明辉倡修。

塔为石结构,平面八角形,五层,高6.6米余,雕刻精美。第一层八角形,刻有四天王像,上为八角形石座;第二层作八角形,每面刻有浮雕佛像,再上覆以檐,上承莲花座;第三层作四角形,上有石刻云龙。再上为圆盖;第四层作四角形,刻有俯佛像,再上为八角形盖;第五层作不规则圆形。制度极为繁复,但整体颇为调和。

实地看的感觉还是没有保存完整,修复痕迹重,因现放置于古猗园荷花池中,观赏距离有点远,一般都会被游园的人所忽视。

4)青龙塔青龙镇

上海访古_第19张图片
青龙塔

青龙塔又名吉云禅寺塔,座落于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一座有着近1300年悠久历史的古刹。青龙寺塔创建于公元743年(唐天宝二年),当时寺名为“报德寺”,俗称青龙寺。80年后,时至公元821年(唐长庆元年)古寺重建,改名“隆福寺”。俗称“青龙寺塔”,又名“青龙雁塔”。

建筑特点:七级八面,砖木结构,后被兵火破坏,现只留下宋代修建的塔身,残高30多米。原高约41.5米,现残高29.9米,每层置腰檐,砖砌斗拱,出挑木构件平座栏杆。内壁平面方形,逐层内收旋转45度。

青龙塔当年高耸入云,是海船驶向青龙港的航行标志,巍巍屹立,为上海一绝。南宋后期,青龙江日渐游塞,海船不可停泊,从此衰落。

上海访古_第20张图片
青龙寺
上海访古_第21张图片
上海访古_第22张图片
上海访古_第23张图片

如今,青龙寺的香火在当地还是比较旺盛的

再来一张青龙塔的老照片,木构早已不见,只留下砖身。

上海访古_第24张图片

1956年台风又将塔刹吹倒,刹上宝瓶等随之落下。宝瓶是紫铜铸葫芦状,上有“明祟祯十七年三月铸”等字。此宝瓶现藏于青浦博物馆。

上海访古_第25张图片
上海访古_第26张图片
唐宋时期的青龙镇

唐宋时期的青龙镇被称之为“东南巨镇”,是“富商巨贾,豪宗石姓”云集之地。南宋时期,青龙镇海上贸易兴隆,市镇十分可观,镇上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时人誉为“小杭州”。青浦博物馆中还专门设有一个关于青龙港的展厅。

在上海博物馆“青龙镇遗址考古展”中拍到的一些展品:

上海访古_第27张图片
由左至右,上至下:长沙窑青釉褐彩雄狮纹执壶(唐)、龙泉窑青釉长颈瓶(南宋)青釉刻划莲瓣纹碗(宋)、银鎏金嵌漆木柄双鱼纹匙(北宋)隆平寺塔地宫木帖金椁(北宋)、长沙窑褐釉腰鼓(唐)
上海访古_第28张图片

如今,青龙镇已经被湮没于农田之中,仅有矗立的青龙塔依稀可以追忆往昔的繁荣。

这些古迹看上去貌不惊人,但毕竟都是祖先留下来的文化财宝,一石一木真真实实穿越了千年,遗世而独立。作为一个爱好者,访古的过程犹如按图索骥,更有点类似打游戏闯关升级。当亲身验证了历史文字记载,看懂古建筑辞典的术语,掌握新知识,那种愉悦的心情远胜于一般的旅游赏景。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海访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