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花灯,还有几多温暖?


文/梅子时节

01

晚上,练完瑜伽,天空正飘着小清雪。惦记着错过的灯展,于是一个人去世纪广场看花灯。

远远地看到广场耸立很多组花灯,灯光璀璨,一片通明。过了元宵节又逢春雪,广场冷清不少,劲爆的广场舞曲在空荡的广场上回旋,只有三三两两的游人在灯前驻足留影。


图片发自App


02

今年的灯与往年相比大同小异,依然以单位分组,依然是造型高大上,依然以生肖年份和行业理念为特点。如果不看单位落款,感觉这些“标准件”应该都来自同一家美术社。在这样的花灯面前,没有惊喜和赞叹,只能留个影罢了。

在花灯走廊里,无意抬头看到上面悬挂的一些小灯笼正随风摆动,它们造型简洁明快,或是最简单但色彩靓丽的流线型,或是灯面绘有美女花卉并缀满流苏的宫灯模样,于是仰头寻找角度一一拍了下来。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03

我是在这个城市长大的,记忆中的元宵节很热闹。天上火树银花,地上灯光闪烁,欢快的秧歌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我们这些孩子的眼睛都不够用了,但心里美美的,一边吃着冰糖葫芦,一边拽着大人的手吵着要看花灯。那时的花灯美极了,小巧玲珑,或华美精致,或拙朴有趣,有的还伴着音乐旋转着,而灯上的福字啊、小诗啊、字谜啊都有着手书的清秀俊逸,透过那灯火能感受到制作者的匠心独具。我们在一盏盏灯的面前挪不动步,左看右看,好象要找出它的奥妙来。当然,灯谜也不简单呢,费了半天的脑细胞,会冷不丁被哪个聪明的孩子喊出了谜面,那心情就跟到手的玩具被人抢了似的沮丧。毕竟是孩子,懊恼归懊恼,一转身功夫就跑去下一盏灯碰个运气。欢笑声、尖叫声,还有寻找孩子的声音在灯展上方回荡,现场更加热闹,也更有烟火气。

04

参加工作后,我所在企业也举办过灯展,而且一年比一年好,在当地小有名气,吸引了很多人拖家带口来观看,看灯展、猜灯谜也成了我们元宵节的传统节目。职工广场面积不大,各色花灯摆放得错落有致,远远看去就是一片灿烂的灯海。细看每一组灯,既突出了本单位的特点,又不乏审美情趣,或高大巍峨,或高贵大气,或小巧可爱,或灵动流畅,令人忍不住驻足回望,会心一笑。有一年基层某公司的灯吸引了很多人围观,在体现单位特点造型的设计中,一辆小火车穿山越岭,满载着希望奔向前方,所到之处,灯光闪烁,隆隆鸣声,一派活灵活现。大人们赞叹其精巧的设计,孩子们围着灯跟着小火车转了一圈又一圈,开心得大笑。

在灯谜区早已挤爆了,里三层外三层的水泄不通,有的人低头深思,有的几个人互相探讨,最厉害的当然是民间猜谜高手,一会儿功夫就抱回一大袋子的奖品,让人眼热。

灯会尾声,烟花从升跃腾空到花开夜幕,又在精彩绽放和流星坠落的交替中让人过足了瘾,果然没让闹元宵虚了名。

05

记忆中的闹元宵已渐渐远去,模糊。现在的花灯已成了网红脸,越来越精致,越来越没有辨识度。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却唯独少了灯的灵魂,一幅空架子己展现不出应有的气魄。那些手艺人的精致和才思早被美术社流水线所取代,而又有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与高科技对弈中被雪藏甚至消失。越来越淡的年味,不是我们口味越来越高,而是那些传统的技艺正在被现在的快节奏、浮躁、攀比所消杀。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也因贪图享受眼前的便利,而忘却了对代代传承的民族文化精神宝藏的景仰。


06

怀念那些手写大标语、出黑板报的有真功夫的人,就象我原单位的一位领导,每当出展板、写标语的时候,他都认真准备材料和画草图,单糊板报底板就非常讲究也很费时间。然后挥毫泼墨,一气呵成,那流动的线条让美术字灵动飞扬,尽显笔韵神釆!那粉笔也是百般变幻,勾勒出立体层叠的世界!老领导早就退休了,也带走了这份技艺。现在又有多少人愿意费这功夫,又有多少人能掌控这样的技艺?

END

为了丰富节日气氛,灯展的组织者年年都费了不少心力,各单位也为完成硬性任务而投入了人力物力,感谢!但是看花灯于我还是成了鸡肋。明年的花灯还要不要看,我想,在手机上、在朋友圈里会有更多精修的P图,不来也罢。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忆中的花灯,还有几多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