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学习笔记-关于确定性

为总结产品思维30讲的内容,梁宁用了一套扑克牌来说明。这其中的大怪,她经过反复斟酌,定为确定性,叫人不得不佩服她的冷静、务实,以及对待读者的真诚。

在当今这样一个创业公司遍地开花、人人都想“下海”练个手的浮躁时代,梁宁用她亲切平实的语言、深入中肯的分析,包括很多发生在她自己身上的真实经历,告诉我们“做你有内心确定感的事,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

作为吴亦凡的一名亲妈粉(也称“梅格妮”),今天我想借用梁宁有关确定性的理论,来说明凡凡从流量小生转型成为音乐唱作人所体现的过人智慧。

即使不关心娱乐圈,大家一定也多多少少听说过下面这几个中国最炙手可热的偶像:王源、易烊千玺、鹿晗、张艺兴……这其中的任何一个,都至少有着大几千万的粉丝,每天狂热地追逐着有关偶像的一切。

所谓“得流量者得天下”。坐拥如此庞大的粉丝群,这些娱乐、时尚与商业的宠儿,通过参加综艺、接拍广告、走秀、街拍以及与粉丝的互动,不断创造话题、制造热点,牢牢占据广大群众的视线,频频刷新商业价值的新高。

但他们做的是能提供确定感的事情吗?

粉丝经济,在中国属于舶来品,很多营销、炒作的套路都是跟日本、韩国学来的。了解韩国造星体制的人应该都有体会,那是一个怎样疯狂而不近人情的机器!比如,为了笼络最多的粉丝,他们将不同类型的男孩集合成一个个的组合推向市场,而为了维持组合的整体人气,他们甚至不惜打压、雪藏那些最受追捧的个体。种种手法,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维系偶像与粉丝之间的情感纽带,从而掏走粉丝口袋里的每一分钱。

可是,世上最最善变的便是人心,更何况这些粉丝们不过都是些半大的孩子。他们没有太多的人生阅历,总是被各种热点牵着走,一旦视野里出现一个更新鲜、更耀眼的面孔,可能分分钟便会将此前的偶像抛弃。

曾有人问吴亦凡,担不担心有一天粉丝离开他?他回答:“失去时,无非两种心态,我曾经有,怎么没了;或者,失去了,这很正常……我愿意选择后者”。显然,向粉丝和流量寻求确定感是愚蠢的。

粉丝和流量无法提供确定感,但才华和作品可以。从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范冰冰事件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所以,吴亦凡转型了。他2016年开始潜心搞音乐,从登顶iTunes,到签约环球音乐,再到进入Billboard Hot 100,他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刷新着华人在音乐领域的最高成就。亲自创作词曲,精心编排结构,反复打磨提高,每一个动作都在向他内心输出着确定感。而从最终呈现的结果来看,动人的旋律、精湛的编曲、变换的风格,吴亦凡的每个作品也都在向我们展现一种确定感,那是一种“吴亦凡出品,必属精品”的确定感。

不管是偶像还是粉丝,以及我们这些普通人,追求内心的确定感,是即使最初的狂热退却,也依然能够保持坚定的一剂良药。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思维学习笔记-关于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