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摸象—读《论语别裁》有感

盲人摸象—读《论语别裁》有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昨天和朋友们一起读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雍也篇的《各有千秋》章节,非常有趣,同一篇章节,三个朋友竟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现把朋友及我的观点描述出来,给大家参考,也欢迎感兴趣的朋友能够提出新的不同见解。

    《论语》原文如下: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子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子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盲人摸象—读《论语别裁》有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段文章一共有5个人出场,即:季康子、孔子、子路、子贡、冉求。

    讨论的主题是:季康子问孔子,他的三个学生(子路、子贡、冉求)是否可以出来从政。孔子对三名学生分别作以点评,子路很果敢,但过刚易折,不合适;子贡太通达有超然的胸襟、满不在乎的气概,不合适;冉求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名士气味颇大,也不能从政。

    对于这段话的解读三种观点:

    第一,拒绝的艺术

    季康子作为鲁国的权臣,气势嚣张跋扈,孔子不愿让自己的学生去插上一脚。作为一个有修养的学者,人家当权者过来请教,孔子肯定不能直接了当的说:你太没素质了,不配指挥我的学生。这样太让人下不来台了。拒绝也是需要艺术的,你得让人家听进去。站在为对方着想的立场,别人比较容易听进去,相对容易接受拒绝。

    第二、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现代有句名言“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作为一个为政的长官始终能把人民的需求、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合格的为政者。

    持这种观点的是愤青的代表,我。呵呵。对于这一段,我倒是认为孔子并非是与权臣周旋。在我的印象中孔夫子是个正、直的老头。他对于学生的评价是中肯的,对于为政者的要求也是建立在一个很高的标准之上的。这一点可以从他推崇尧、舜的治国理念可以看出。

    老夫子爱自己的学生,他也希望自己的学生有所作为。老夫子也爱自己的国家,也希望为国家作出一些贡献。可是面对这样一个为政的机会,他为什么要拒绝呢?我想这个可能要延伸到他的教育理念了。儒家传统理念是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个次第,而这四个次第的核心就是“修身”。整篇《论语》几乎都是在讲修身的重要性,他想要为国家培养出真正的人才。也可以说子路、子贡、冉求在孔子的标准下都还未毕业,都还在路上。

  第三、为政智慧的黄金三角

  话题回到孔子的三个学生,首先子路,他的特点是处事果决、刚毅,下了决心,又能坚定不移,不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这个特点对于为政者来说非常重要,毕竟朝令夕改不利于政局的稳定,他可以作为政智慧黄金三角的勇气一角。

    第二是子贡,他的性情通达,胸襟广阔、任劳任怨。他可以作为他可以作为政智慧黄金三角的担当一角。因为为政者如果心胸狭隘,有一点事就想不开,一句话就放不开,那就成就有限了。

    第三是冉求,为政智慧黄金三角的智慧一角。为什么为政的人要求同时具有见闻渊博、知识丰富、多才多艺的特点呢?南怀谨先生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政治生涯很痛苦、很枯燥无味,比科学家还痛苦。每天接触的,都是痛苦的事,都在是非中讨生活。这个对,那个不对,老张来说老杨,老杨又说老李,几乎没有一件愉快的事。所以为政者自己要有艺,这是调整自己心态的智慧,胸襟有超然的修养。

    观点讲完了,朋友之间彼此哈哈大笑,都觉得别人的角度新颖。大家也都升起了一种盲人摸象的感慨。你、我、他都不是孔夫子,也都不知道这个当事人究竟是怎么想的,只能站在一个局限的角度来猜测,所以,今论古都是戏谈。

盲人摸象—读《论语别裁》有感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盲人摸象—读《论语别裁》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