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整理学》:突破惯性思维模式,让灵感发酵,让思维更上一层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当我们将思考作为一个课题拿出来讲的时候,是否如同这句话所说的那般重要?

《思考的整理学》这本书中,就思考的各方面进行了一番分析。

作者外山滋比古是日本思考大师,百万级畅销书作家。他在自己以往的思考经验上,提出新奇的整理法,让我们感受不一样的思考世界。

《思考的整理学》:突破惯性思维模式,让灵感发酵,让思维更上一层_第1张图片

1.正确思考,需要暂时放下

作者写道,“要学会暂时放下,给事物一段自由发展的时间。”

这句话,让人想起一个词——深思熟虑。

文中,他用酒精的发酵比喻思考的过程,认为如果将某一个突然出现的灵感立马告诉别人,有时不被别人重视,或是直接将其否决。

唯有将灵感记下来,放置一段时间,之后浮现在脑海中的想法往往会比前面的更加精彩。

在生活中,也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迫切地想要完成一件事,却越做越慢,越做越糟糕。当我们匆忙把一件事情做完的时候,却没有很好的效果。

书中提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而一个朋友曾说过,“慢,也是一种成长”。

记得刚开始看书的时候,速度真的是很慢。看过网络上有部分人说一天可以看一本书,而自己一个月都看不完一本简单的书,越看越焦虑。

后来听朋友说,什么事情都要一步一步来,自己才知道,急功近利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

冷静下来,自己结合实际的各方面考虑,做了一个计划。从刚开始的每月看一本书,慢慢地改为一个月两本书,虽然速度很慢,但却让自己有所成长。

同样,在脑中闪过的每一个想法中,都需要经过再三考虑,才能够让自己信服,让别人接受。

任何事情,要一步一步来,才能有进步。任何想法,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才能成为大智慧。

《思考的整理学》:突破惯性思维模式,让灵感发酵,让思维更上一层_第2张图片

2.遗忘——思考中不可少的一步

“要让我们的脑袋变成一个高效运转的工厂,就需要不断地遗忘。”

这本书中,很奇怪的一个地方在于,忘记才是思考的正确打开方式,让我记起了朋友曾发过的一张图片。

前段时间因为自考,我们都在复习考试内容,朋友问我复习得怎么样。我们基本上是背了就忘,一忘再背。她突然发了一张图片,那内容简直是我们两个的现状,让我至今难忘。

《思考的整理学》:突破惯性思维模式,让灵感发酵,让思维更上一层_第3张图片

这是网友看电影《夏洛特烦恼》的时候,根据电影中的一段台词,改写来的,具体形象而又生动。

遗忘是很多人的通病,面对小事时,还无伤大雅,而若是碰上大事,那就真的是摊上大事了。

在大脑中,每天都要接受大量信息,都要处理各种事情。很多时候,那些没用的信息在脑中久久不能抹去,而这个时候就需要去忘掉它们,腾出更多的空间给有用的信息。

当我们放空自己,不去想任何事情,给大脑一个休息时间时,能够推动大脑思考问题,理性分析对错。

作者提出,所谓思考的整理,就是如何更巧妙地遗忘。

很多时候,我们所进行的冥想也可以有同样的理解。放空自己,深呼吸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大脑的放松,让自己更加清晰地看问题,过生活。

《思考的整理学》:突破惯性思维模式,让灵感发酵,让思维更上一层_第4张图片

3.三上、三多、三中,你做到了多少?

“无论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当我们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恰巧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其他事物的便利条件。”

人们常说,一心不能二用。

这里,作者用欧阳修的三上原则:“马上、枕上、厕上”,来表明当我们在做其他事情时,也正是思考的好时机。

这三个时机可以说,在这个时代也经常被活学活用。

比如早晨的通勤时间,有一部分人用来做碎片化学习技能,阅读,或是学英语等提升自己的事情。而有的时候就算不做这些事情,偶然看到某个广告上的一句话,路上看到的一些事情,都能够让自己灵机一动,顿时产生想法。

这些想法的产生有必要把它们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固有产物,就要用到“多看、多写文章、多下功夫推敲”的三多秘诀。

平时多看书,是一个好习惯。书中的内容能够让自己扩大知识面,看别人的故事,品味自己生活中的一切事情,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

把这些想法写下来,组织自己的语言,进行修改推敲,反复练习,一个一个的想法也会为自己所用,让思考更准确。

那么我们可以在“忘我之中、散步中、洗浴中”的三中状态中,去体会思考,不断深入了解想法奥秘。

无论是冷静地不能再冷静的废寝忘食,还是出门散步,或是直接洗个热水澡,都能够让大脑放松,对思考有利。

生活中,将这些原则应用起来,还怕思考没头没脑吗?

《思考的整理学》:突破惯性思维模式,让灵感发酵,让思维更上一层_第5张图片

4.扩散和收敛的较量

“如果一个词语只能扩散而没有收敛的话,那么它最终只会消失。”

书中,提出了两种能力,一种是改变接受到的信息的扩散能力,另一种是将分散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的收敛能力。

这两种能力,我们可以理解为总分和分总的两个文章结构。

在学校时,学习每一篇文章,老师要求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中心主旨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这样一眼就能看出文章的大致信息。

当我们把各个段落反映的信息收集在一起,再整理总结出一句话时,这就体现出来自己的收敛能力,这种概括经常出现在考试中。

扩散能力则是另一种情况,给出一句话或是一个观点,让自己发散思维,往各个方面分析其中内容,思考观点背后的价值观,挖掘出暗藏的玄机。

扩散能力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当自己看到一个观点时,提出自己的另外一个看法,即使是与之相斥的,也要勇敢提出来,再进行各方发散。

作者写道,“在我们阅读时,只有扩散作用才能给予表现力永恒不朽的生命。”

当我们不断产生新的想法,自己的思考整理能力也能更上一层楼。

《思考的整理学》:突破惯性思维模式,让灵感发酵,让思维更上一层_第6张图片


这本《思考的整理学》书中有一句话,“要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需要具备人类的特性,也就是创造力。”

不断创造新观点,不停思考新人生,不放弃跑向未来!

作者简介:

凌小,从零出发,晓写文章暮看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的整理学》:突破惯性思维模式,让灵感发酵,让思维更上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