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们都在追《风味人间》,FUN叔追了三集,每集都充满食欲,口水直下三千尺。
对许多人来说,吃,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一大追求。因此,国内外关于美食的纪录片特别多,电影当然也不少。
今天FUN叔精选了三部关于饮食的电影,如果你还没吃饭,千万别看。
《巴贝特之宴》Babettes gæstebud (1987)
——不想当艺术家的大厨不是好女仆。
从片名就能看出,这是一部关于食物的电影。故事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与世隔绝的丹麦北部的小村庄。这里的人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非常保守,拒绝一切享乐活动。玛蒂娜和菲丽帕姐妹花平日里深居简出,对爱情不为所动,全身心地投身宗教事业,因此头发花白了仍是处女。
她们收留了一个从巴黎来此避难的女子巴贝特,她原是法国餐厅的名厨。巴贝特意外获得法国巨额彩票一万法郎,为了回报这对好心的姐妹,她决定为村民奉上一桌正宗的法式大餐。而这些吃之前还认为“食物无足轻重”的村民,在美食的作用下,开始冲破束缚,发现了生活之美,彼此的矛盾也逐渐化解,所有人都感到更加接近了上帝。
影片的切入视角极小,人物与情节看似都极其简单。但导演加布里埃尔·阿克谢通过抽丝剥茧、以小见大,将前面枯燥清冷的铺垫,在最后一部分升华为对饮食之美与生活真谛的盛大赞颂。观影的情绪变化和剧中人物的醒悟是相对应的。
最后的晚宴部分以很大篇幅展现巴贝特精心制作的过程,与食客们享用的过程。也能让银幕外的吃货们一睹地道法式料理的风采,松露、鹅肝、鱼子酱,都令人垂涎欲滴。
据导演介绍,这顿晚宴是由真正的法国大厨制作的,而演员们也真的吃了一顿法式大餐。因此,演员们在晚宴上吃东西的表情,并不全是表演,而是真正的享受食物的表情。
而可贵的是,《巴贝特之宴》并不像一般美食电影那样,借助色彩与光线传达食物的美味。整部影片,都是在用人物表达美味,比如对食物的赞美,享受食物的表情,餐桌上愉快的氛围等等。
这一桌晚餐,如此华美,如此有力量,比宗教的胸襟更大。因此,这些死脑筋的保守村民,随着味蕾的打开,情绪和误会都得以化解。由此可见,美食真的能够开启民智啊。
结尾,准备了这顿丰盛大餐的巴贝特,又变得一贫如洗了。但她说了一句话:“艺术家永远不会贫穷”。对巴贝特来说,厨艺就是一门颇有讲究的艺术,她甘愿将全部奖金用于一桌晚餐,说明了她心中艺术高于金钱的价值观。崇尚艺术的人,心灵永远不会贫瘠。
《极乐大餐》La grande bouffe (1973)
——从前有群人从早到晚不停地吃,然后他们撑死了。
导演马可·费雷里的风格一向怪诞,本片更是极端。他让四位法国一流男影星在片中以自己的真实名字做戏中人。他们事业有成,却心灵空虚,生无可恋,于是决定以彻底的狂欢盛宴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们来到一幢地处偏远的别墅,购置了超级多的食物,由其中一位厨师为大家烹饪。他们整天就是吃、吃、吃。他们还邀请了四个女人加入,有三人忍无可忍离开了。在彻底的放纵中,他们全抛弃了人的属性,任凭欲望肆虐。最后,全都撑死了。
片中四位男性每天只做三件事:吃饭、做爱、睡觉。但是,人的胃容量是有限的,吃多了肯定会吐,但吐完了还继续吃,并且伴随排便放屁等等一切生理行为……女人们来后,他们变得更加令人发指。女人骑在一人身上开始做运动,这人在下面就开始排泄,还边排泄边吃。后来马桶坏了,整栋房子弥漫着臭味,他们还是不停地吃。最后的死法都很恶心。
这可能要算反美食电影,因为你看完不会食欲大增,而是彻底没了食欲。该片是当年戛纳电影节的开幕影片(选这片的人也是想法很清奇了),引起了巨大争议。影评人的评价很极端,要么抨击它是法国电影史上最恶心、最堕落的电影,要么说它是对资产阶级尖酸刻薄的激进攻击。
恶心是真的恶心,片中的食物,土豆泥、烤肉、甜点、生蚝、通心粉……正常来讲都是美食。但拍出来就像和人类的排泄物没有任何差别,它们被人源源不断地塞进嘴里,最后人也成了披着人皮的排泄物,令人反胃。
导演用一道接一道的大餐,直白地描绘出人类欲望的本质。极度贪婪,撑死为止。食欲如此,金钱欲,也可与之划等号。
有人说马可·费雷里承袭了路易斯·布努埃尔,并将其对中产阶级的揭露和批判发挥到极致。《极乐大餐》确实有点《中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索多玛120天》的意思。在《中产阶级的审慎魅力》中,一群人也是不停地吃,只不过每次聚餐都会被外力打断。
《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撑死资本家,饿死穷人。此片还在暗示,这种对无止境的欲望的追求,必然会引向自我毁灭。
《饮食男女》(1994)
——人生不能像做菜,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
看过此片的人肯定都对片头做菜的段落记忆犹深,堪比《舌尖》和《风味人间》,光是看着就感到满满的幸福。
【腾讯视频】https://v.qq.com/x/page/r05151f47nb.html?
《饮食男女》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片中,李安将中国烹饪艺术带入家庭和情感的戏剧之中,不仅增添了视觉美,还展现了东方文化迷人的魅力。李安讲述中国家庭伦理、东西方文化冲突、新旧观念冲突的父亲三部曲,在这个特殊的形式中达到顶峰。
片中,退休的大厨父亲老朱,外强中干,唯唯诺诺,费尽心思照顾三个女儿,却不知从何下手,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周日费心做出一桌丰盛菜肴。然而女儿们都长大了,有比陪父亲吃饭更重要的事。另一个打击是,老朱丧失了对厨师来说最重要的味觉。
大女儿是个老处女,一直活在自己捏造的罗曼史中;三女儿抢了别人的男朋友,离开了家;剩下的这个最有可能继承父亲厨艺的二女儿,则放弃了出国发展的机会,选择陪在老父亲身边。
而她们没想到的是,老父亲早已无声无息地谈起了“黄昏恋”。在离经叛道地娶了女儿的同学后,他终于找回了自己,味觉也一起回来了,这象征着自我肯定。
片中有个特别乌龙的段落。女儿在医院无意中撞见父亲,以为父亲得了病,瞒着他们,这也是她放弃事业选择留在家中照顾父亲的主要原因。结果并不是那么回事,父亲是去医院拿体检结果——以向丈母娘证明自己身体健康,足以娶她年轻的女儿。
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人生不能像做菜,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这部电影也像做菜,这里一点料,那里一点料,加起来就是生活的全部滋味了。
只不过,那桌象征着亲密、团圆的晚饭,其实只是一桌将散的宴席。老父亲尽心尽力,菜品无比丰盛,但是女儿们的心思,根本不在这顿饭上。
有离散才有团圆,每个人只有先做回独立的自己,靠近时才不会彼此伤害。
本文由热FUN原创,欢迎关注,与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