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教育更重要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

01

今天送儿子去幼儿园,在校园里碰到了儿子同学,被他妈妈领着一边哭着一边跺脚。

他妈妈向我抱怨说,早晨太过于匆忙,不小心把孩子哆啦A梦的存钱罐给打碎了,这个存钱罐是带孩子出去旅游时,孩子亲手制作的,所以是意义非凡的。

她和孩子道了歉,并且保证给他买个更好的。

可是孩子就是闭着眼睛,嚎啕大哭,怎么劝都没有用。

眼看着上学的时间到了,我好话说尽了,实在没有办法了,打了他两下。

这下他是不哭了,可是全程冷漠,一句话都不说了。

她感慨现在的孩子太无理取闹了,一点都不能体谅大人。

我对她说,不是孩子太无理取闹,而是我们做父母的太没有同理心了,丝毫没有接纳孩子的情绪。

本来孩子最喜欢的东西坏掉了,他就很伤心了,身为父母不但没有接纳他的感受,反而急于用别的东西作为交换来结束孩子的伤心。

但是在孩子心中之前的那个东西早已与孩子有了深厚的感情,我们的做法只会令孩子更加的伤心。

所以根本就是父母没有理解孩子的感受,非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如若孩子不从,就责怪孩子无理取闹,不懂事。

这分明就是父母在无理取闹。

02

在《我的妈妈是超人》这个节目中,邓莎在接纳大麟子情绪这件事情上做的就特别的好。

大麟子买来螃蟹,想要把它们养起来,结果不小心在放入浴缸时加入了热水。

之后,妈妈邓莎发现,几只螃蟹全部都死掉了。为了不让大麟子感到难过,邓莎精心编织了一个谎言:“螃蟹被螃蟹爸爸带走了,它们回到海里去了。”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善意的谎言,而是邓莎理解儿子的难过心情,接纳了他的负面情绪。

这件事没有让儿子太过于难过,主要是因为邓莎有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这是亲子间相处的一个黄金法则。当我们首先看到孩子的情绪,给予孩子情绪上的理解时,往往会发现,孩子对问题本身早有答案。

比如,当孩子不小心弄坏自己心爱的玩具,他们多半会伤心的大哭或者乱发脾气。

而大多数家长的处理方式是责备孩子不小心,然后训斥他不要哭了。

其实如果我们真的现在孩子的角度上就会理解孩子,并能够接纳孩子愤怒的情绪。

如果我们可以说,“你最喜欢的玩具坏了,你很伤心,我们都知道,你可以哭一会,然后我们一起想办法。”

这样孩子会很乐意接受你的建议而不是继续表达他的愤怒。

所以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首先是要走进孩子的情绪世界。

03

在王涛的《规矩和爱》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年幼的女儿发现自己的宠物小乌龟死了,非常的伤心。

她哭着对爸爸说,“我的小乌龟死了,今天早上它还好好的。”

爸爸说,“不要哭了宝贝。不就是一只小乌龟嘛,明天我买去给你买一只来。”

女儿不同意继续哭闹。

爸爸生气的说,“不许不讲道理。”

文中评论这位父亲这样的解释,实质上是在否认孩子的情绪。

这种缺乏同理心的沟通最后产生情绪的对立,只会让孩子更加的受伤。

如果父母的每一个表达都以接受孩子的情绪作为前提。那么父母不仅可以进入孩子的世界,也能让孩子因为自己被接纳而感受到父母的爱。

所以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不要总是想着如何去教育他,而要以接纳孩子情绪为主。

如果能接纳孩子所有的情绪了,就能跟容易的理解孩子,那么教育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比教育更重要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