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遇见一个人》

    《遇见一个人》是我和同桌互读的一本书,当我们在讨论选哪本书的时候,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名字,便选了它。

    事实证明,直觉是对的,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触良多。

    这本书重在阐述母婴关系决定了孩子的一切关系,育儿的过程实际是父母在疗愈自我创伤,自我修养和成长的过程。

    往常我看育儿书籍,不少都是在讲儿童心理,从孩子行为思考孩子的心理活动,内心想法,如何改进诸如此类的,尽管很受教,但是似乎重心是在于孩子。但是这本书给我更加震撼的是,孩子的一切都源自于最初的母婴关系,母亲的能量影响着婴儿的能量流动,而该母亲与孩子互动方式是很大程度是复制于她自身幼年时期自己母婴关系的状况。作者提到一个词“轮回”很生动,“婴儿是上天赐予父母的礼物,是父母疗愈自己的最佳机会,这个机会用好了,父母就可以像乘火箭一样迅速成长。如果没有觉知和成长的意愿,结果很可能是父母没有成长,孩子也继续成为苦难的轮回。“”

    读到里面很多片段,我都几近落泪,我不知道是否可以用“慈悲”这个词来形容这本书。作者以看见而不评判的姿态,接纳着每一个读者,把读者代我仿佛看见自己的童年时期,看到父母对我的方式,而我又把父母对待我的方式,去对待我的第一个孩子。

    尽管自己的原生家庭总体上是和谐幸福的,我的父母尽他们所能来爱我,给予我他们所能给予的东西,但是确实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基于他们有限的认知,在教育我的过程中,也难免会有一些限制性理念输出在我身上,否定和批评,父母经常只看得我的“功能性”(例如懂事听话,能帮忙,读书好)。而我回顾我养育我的第一个孩子时,我还是犯了不少同样的错误,我忘记了我自己幼儿园以前的事了,但是我在想,自己是否也是复制了当时自己的母婴关系模式,并用在我第一个孩子身上。想到这点,我对自己的孩子感到深深的抱歉和内疚,很不希望自己曾经也在孩子生命之初,给她也种洒下了一层灰色。

    在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能回想起一些自己幼儿园,小学的事情,一些尘封的记忆当我想起来,会触及到痛。也正如这本书所说的,是一个看见的过程,疗愈的过程——看见曾经的自己,疗愈幼年的创伤。我经常觉得自己是活在过去的,很容易受到以前的记忆的影响,但是有了孩子以后,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有时只是安静的看着孩子,我也能感受到满满的爱与幸福,这应该就是活在当下的感觉,觉知当下。我赞同作者所说的,婴儿就是来帮助我重新疗愈自己“内在的小孩”,让曾经受伤的自己和孩子共同长大,再一次用心灵去生活。

    这本书在剖析母婴关系时,部分描述直白犀利,我感觉像是在用刀子剖开自己的心脏,鲜血淋漓。有些家庭亲子方面的相处方式,可能平时看着很正常,经过作者一顿解析,才明白原来某些相处方式其实是不对的,是需要改变。我甚至在想,假如在有孩子之前就看到这本书,那该有多好,自己在带第一个孩子的过程中,就不会受到很多杂七杂八主流非主流育儿理念的左右,摇摆不定,尤其在二胎之后处理大娃一些所谓“叛逆”行为时的不坚定态度,时而过严(冷漠),时而软弱。给大娃展现了一个情绪极不稳定的母亲,也许曾经给孩子带去了一定的伤害。不过庆幸的是,在后来接触到正面管教之类理念后,也在采取正确的姿态,逐步修复和大娃的关系,也有了很不错的效果。但是这条路,我觉得自己还得走下去,也感恩我的两个孩子带给我的这一程疗愈自我之旅。感恩!

   

你可能感兴趣的:(初读《遇见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