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共创”迈出了第一步

01起因

一月份主题学习永澄老师的目标管理,永澄老师有一篇文章是关于“知识共创”的,那篇文章只是个概要,没有具体说明怎么做,但这个概念吸引了我。

之前也是受永澄老师影响尝试了一次“20小时突击战” ,用20小时学会掌握一项技能或者是知识结构。我用了不到20小时时间学会了PS 。这让我体会到了通过主题和深度学习带来的学习效能的极大提升,非常有满足感和成就感。

“20小时突击战”是单兵做战,“知识共创”就是团队作战。

我对“知识共创”的理解是不够的, 至今没法准确清晰的去说明。也因为没有准确清晰的认知,导致了后面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我原来的认知就是

1.大家针对相关主题的共同或者分工学习, 形成联机式的学习效能

2.形成一定的成果输出,相关主题的知识框架,文章、书单推荐等等


02过程简介

于是2月中旬发起组织了2个学习小组,一是北京洋葱阅读会的香蕉船伙伴,另外一个是青蛙行动营的伙伴。一个是线下(香蕉船都是北京的伙伴),一个是线上。

2月16日招募好了组员 ,香蕉船招募了10个伙伴,每个专题2人,都是有一定基础的伙伴(有实操经验)。

青蛙行动营的伙伴报名很踊跃,有24人,包括没有任何基础的伙伴(和香蕉船的有一定区别,也是为了尝试)。

第一期的主题是“理财投资”,设定了通识、股票、基金、保险、房产5个板块。

之后制定好了学习进度安排,每周沟通一次学习进度

“知识共创”迈出了第一步_第1张图片

确定了知识信息共享的平台——印象笔记

“知识共创”迈出了第一步_第2张图片
“知识共创”迈出了第一步_第3张图片

03完成情况

香蕉船学习小组,初始报名10人,7人坚持完成学习, 5人到场分享。3月24日全天线下分享顺利完成。现场参与人数,12人(原计划招募25人)

讲师团

青蛙行动营,初始报名24人,实际有学习的约14人(10人中途退出,因为没法保证时间投入), 最后4位组长分享,千聊的分享顺利完成。

04成果

1.完成了当初设立的目标

因为是第一次尝试,所以我们当初设立的目标比较低,就是可以解答征集来的大家想了解的问题就行。但最后各位伙伴都很棒,不仅解答了这些问题,而且都给出了各个领域的基本的知识框架。

2.个人的收获是巨大的

我负责的是房地产投资板块,倒逼了自己不仅梳理了原来的所学,而且去学习了新的资料和课程,把房产投资领域的知识梳理出了知识框架。

在这个月的学习中,很专注,期间有很多的诱惑,不断有各种其他的书籍和课程种草,但我抵挡出了诱惑,保持了学习的专注,学习效能很高。

同时立刻制定了后面的行动计划,形成了学习-输出-行动-修正-继续学习的闭环。

3.获得了“知识共创”的学习方式的经验教训

便于下一次的改进。


05不足和改进计划

1.一定要确认参与人员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很多伙伴中途退出,就是因为没有充分预估和计划好未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状况。所以这应该是报名参与的第一个要求

2.控制参与人数

线下的香蕉船学习小组人数有控制,学习的进度控制和沟通相对较好。青蛙营行动营学习小组人数没有很好控制,

3.统筹者还是需要有一定基础的伙伴

我自己的体会就是hold不住,因为能力不够,对学习的质量没法提出有效的建议,对最后的成果没能力“质量把控”

4.需要老师的指导

学习小组,无法形成有效的交流和碰撞,感觉大家还是在自己学自己的。原因可能是大家水平不一样;话题太大,没有更明确的学习路径和学习资料的指导。所以需要一些高手和老师的指导和指引。

5.关于目标还要更明确一些

通过“知识共创”到底我们要达成什么,拿到什么成果呢?

是一本书的共读,不同观点思想的碰撞?——那完全没必用这种方式

还是获得有价值的书单?—— 有更好的渠道和方式

还是获得某个领域知识的深度?——这可以直接去上这个领域老师的线下课啊

还是分工形成知识整体框架就行?为未来的进一步学习建立基础

还是创造出什么?像古典老师写《跃迁》一样——这需要都是高手,目前达不到。

……

“知识共创”第一次的尝试有非常多的不足,但是这种方式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首先是参与者,设立好截止时间,明确好目标,全力以赴,专注本身就是一种效能。而且是以输出为导向,输出倒逼输入。学习收获明显。

其次就是很好的借力,现在互联网的时代,学习不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团队作战,形成合力。比如这次理财专题里面的任何一个板块都是大主题,学习其中的一个板块就需要非常多的时间投入,但通过这种联机学习方式,我至少获得了其他人几年沉淀下来的知识结构,曾经走过的弯路,踩过的坑。

第三、抱团前行

抱团一起前行,互相鼓励监督,彼此激发和赋能,一起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后面会继续尝试,知识共创,共创价值。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识共创”迈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