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女儿相处的日子:“别人的女儿”vs.“我的女儿”

暑假难得有一些时间,和女儿亲密无间地生活一段时间。有时候晚上看着她入睡,缩成一个小虾的形状,肚子上盖着一条白毛毯,小嘴紧紧抿着。觉得自己有这么大的女儿仿佛是幻觉。早上起床,不是把床变成自己的蹦蹦床,就是活泼泼地在房间里东游西荡。我好不容易逮住她,果断掏出梳子,抓一把她的头发在我手心,绾起一个小辫,绑上黄色的小菠萝头花。看着她笑得如林中小精灵,眉眼间眸子里都闪烁着小星星,我的心里也会泛起快乐的小泡泡。

但是有时候,这种快乐却是一种心虚的快乐、一种偷来的快乐。总会生出“这么可爱的小女孩是不是我的女儿”这种错觉。因为这两年,我是断断续续在她身边,真正天长日久照顾她的是外公外婆。我这个妈妈的角色经常是缺席的。我深知“隔代教育”这个词沉重而无奈,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一家还是接受了这个事实。夜里寒凉,思源踢被子,帮她重新盖上的是老外公。思源生病发烧,喂药照顾,安慰温暖思源的是老外公。坚持让思源养成早睡早起,珍惜时间、认真吃饭习惯的是老外婆。思源第一次入托,看着思源因为分离焦虑而哭闹、悉心记录思源一天天进步的是老外婆。思源快乐时、伤心时、兴奋时、进步时,了解这些情绪点滴的还是外公和外婆。

思源一天天地健康成长。小奶娃瞬间长成了一个小姑娘。她一天天褪去奶味和懵懂,变成了懂道理、知礼节的小女孩了。可是作为妈妈,我觉得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做的事情太少太少了。在和她相处的这段时间里,我从一些细节里观察来了思源的变化成长。记得2-3岁时,她总是喜欢脱袜子,毫无顾忌地撒开脚丫子,满地乱跑,不怕冰凉的地板,也不管外公外婆在后面勒令禁止。如今,她已经不再光着脚在地上乱踩了。每次被我抱到地板上,两只光脚是绝对不会沾地的,一定要踩在我的鞋子上或她自己的鞋子上。记得2-3岁时,每天晚上她一定要喝奶粉的,仿佛喝奶粉是她对于妈妈最深的依恋。如今,她明确地表示不喝奶粉了,“小娃娃才喝奶粉呢。我已经长大了。” 记得2-3岁时她背出来的完整童谣并不多,如今在我面前,配合着手指操,用童声轻轻背:“小豆芽呀钻泥巴呀,钻一下呀动一下呀,开花花,结瓜瓜,啊呜一口吃掉它!”

和女儿相处的日子:“别人的女儿”vs.“我的女儿”_第1张图片

时间悄然而过,我的女儿也在悄然长大。龙应台曾写道:“其实父母跟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限期的。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限期就快到了。” 和女儿相伴成长的时间也就这十几年。很怕一转身她就长大,我也必须从她的人生剧幕里匆匆退场。来不及履行我的责任,来不及给她应有的教导,来不及给出我的期待。做父母是一个无需领合格证就要上岗的职业。我没有相应的准备和付出,怎么能白白收获一个乖巧懂事、人见人爱的女儿呢?即使是有,那也是“别人的女儿”,而不是“我的女儿”。

真正有一个女儿是什么感觉?是她对你撒娇时好像吃了100颗太妃奶糖一般甜甜腻腻的感觉。是她忽然蹦出一个机智俏皮的回答让你惊喜错愕的感觉。是她颐指气使,对大人指令置若罔闻时让你恼怒气塞的感觉。这些近距离的真实体验,让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快乐,也让我感觉到自己全所未有的重大责任。

我希望思源可以茁长成长,可以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我希望思源长大后幸福美满,经历磨难但是顽强坚韧,人情通达但时不世故圆滑。但是我也知道,给出美好的期许容易,要实现这些期许,我必须花时间重新融入她的生命进程,用爱和支持驱散她的不安和无助,用切实的言语和行动帮助她长成一个独立、坚强、勇敢的人,用坚持和耐心帮助她摸索出“内心的光亮”,追求她心底里真正热爱的东西。

和女儿相处的日子:“别人的女儿”vs.“我的女儿”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和女儿相处的日子:“别人的女儿”vs.“我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