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5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开篇第一则。

实在值得研究。它是总纲,论语的后面的内容,都被它一语概括。

学习的同时按时复习,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切磋琢磨,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甚至误会自己却不怪罪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简单易懂,但理在其中。孔子之所以在经济发展飞速之后能够扬名海内外,他的学说被世界誉为经典,非但不老掉牙还日久弥新的魅力到底是这么。《论语》太庞杂,南怀瑾老先生才高八斗,讲的内容尚有人提出批评,更何况我们这些无名小辈。我们的解读,只改想读经一样日日吟诵,而讲经的事情,是住持干的。我们实在难当重任。儒释道三家,看似有别,实质相同。都需要修炼,只是地点不同,方式不同。佛家远离红尘,剃度修行,强迫自己放弃世间一切富贵,在一无所有的状况下诚心皈依。道家修行在山,云游四方,也需要放弃荣华,在助人中助己。儒家最难,在红尘中浸泡,却要看淡富贵,提升自身的境界。不舍弃物质表面的同时修炼自己的内心并不贪恋,看淡看轻,这种方式其实最难。

人生几件大事,事业,朋友和存在感。在这里都提到了。我们做事业,一定要从学生时代开始,学而时习,掌握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和复习,让自己真正体会到乐趣,那样的话,学习虽然仍是件苦差事,可是乐趣会像一艘小船,带你去青草更青处漫溯。只有乐趣,才是真正支撑你走下去的动力,说意志坚强都是白扯。我们去观察身边努力的同事,有时候会觉得他的境界真高,我怎么达不到呢?而且他的付出在你看来和收获是不成正比的,虽然他也喊苦喊累,但是依然乐此不疲。我们不理解。那么拼到底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们也是一样,那些班里的学霸们,虽然我们很多人在上学的时候做不到这样,但是我们期待这样的孩子多些更多些,到头来发现什么,那都是做梦。班级这样孩子的境界也是我们不能理解的,以学习为乐,到底是怎样做到的。我们整天也纳闷。上一届我带的班就有一个,不学习不写摘抄不读书会疯的。就以学习为乐。当然我们初中看到的他们的状态和小学老师的要求及家长的导向分割不开的。一定是双重作用的结果,可能家庭的导向更关键些。毕业时她母亲说了一句话,让我哭笑不得。她是这样说的:这三年石老师对孩子的最大的影响,就是让她明白了,学习不是生活的全部。大家听听,这评价是不是该让一个老师脸红,我生生的把一个只爱学习的孩子的世界观毁了。不过我听了很受用,因为她差点就被自己的乐趣所害,走火入魔。妈妈从小就有很明确的导向,方式也一定是认真研究过的,又恰好遇上了一个极其变态的小学老师,双重标准强化作用得有点过,大家知道,过犹不及。所以我的目的达到了,她母亲说到了我的心坎里。

我讲的是一个特例,其实很多年没有见到这样的奇葩了。还被我毁了。我们一般见到的都是另一个极端,对学习毫无兴趣,被逼无奈,不得不学。我们每天面对这样一群正在真长中的生物,百思不得其解。然后我们就努力的传授知识。把自己会的毫无保留的填给他们,可到头来呢?人家恶心的吐了。太多是一个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太恶心,咽不下去。我们赶上了这个时代,我们上学的时候也恶心,但不敢不吃,大家都吃也就不觉得。现在孩子自我意识复苏,他们才不要。更何况我们那时候吃倒是吃了,下课或者回家再吐到厕所里,也不是情愿为之。对学习一样没兴趣,但是时代所限,科技发展的不飞速,除了看电视和漫画书,也没什么其他可以消遣的。不知道什么反抗的办法,说实话就是计较笨又懒得想办法,还没处可查没人指导。所以浑浑噩噩过来了还算听话。

现在的孩子不同,他们有网,这个神奇的东西都可以让傻子变聪明,只要是不会的东西,好办,有一位度娘母爱泛滥,不分场合不讲方法直接告诉答案。而且她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无所不晓,即使诸葛孔明在世知识上也要俯首称臣,更何况是我们了。我们讲的东西让人家兴趣全无,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的效果一定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于是我们做了很多的调整,搞课改,换形式,但是换汤不换药,还是把原来的东西换个好看的瓶子装上拿给他们。初期学生还觉得新鲜,慢慢的就又不买账,我们也是一头雾水,学生的懒散冲破了我们的积极上进的堡垒,我看到它们在一日日的坍塌,我们都早已精疲力竭,用最后的力气在支撑。说实话,黔驴技穷之时马上就要到来。我们已经没有办法以不变应万变了。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后,茅塞顿开,上面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虽然还没有应对的办法,但是理念上有了质的飞跃。我们要寻其本源,很多事情从一开始就是那样,万变不离其宗。我们的地球经过了这无数年的发展,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社会的福利人们精神世界的追求,包括空气污染,珍奇动物灭绝等负面变化都让我们始料不及。但是红楼梦仍然是经典,安徒生童话中我们看到的没落依然存在,就在重演,只不过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那些经典名著中的喜怒哀愁,依然深深的牵动我们的心,我们会为之疯狂,为之欢呼和痛苦。所以,很多东西,是没有变的,人们的追求,思维的开发,都还和从前一样。有人说,照你的意思就是按我们小时候老师教我们的方法就行了吗?我想说,那时候做老师的,在经历了那个没文化最光荣的时代之后尤其是小学教员大多都是平庸之辈,偶有几个高材生要是让你遇到真是你平生之幸。反正我不是那个lucky dog。怪就怪那些开山者一开始就错了。

学而时习啊,我们有时候解释成复习你就快乐了。是这样吗?什么是“说”?古意是喜悦。喜悦是从心而来,是内在的幸福和动力。只要有了内动力,学生们都会积极地学起来,复习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信心进而发掘潜能,让内在的兴趣随之生发,就可以很好地衔接下一节课的内容,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浑然一体,那样的境界,想不悦都难。不是说复习重要,是复习可以让你达到那样的境界,什么境界呢?就是我都会,我最强!只要调动起这样的状态,你想让她不学都难。所以我呼吁,我们能否回归本源,想一想怎样才能科学的复习,让孩子们把所学的知识在课堂上就连起来,连起来,只传授秘方不滔滔不绝。“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让孩子们讲所学一一应用于生活。

如果复习只是我们理解的背诵的话,就太狭窄了,没听说过背书上瘾的。我们的学生今天之所以如此讨厌学习,就是背的太多,太机械,丝毫没有兴趣。是我们的无知和平庸扼杀了他们的积极。所以复习这一块,就是要我们多下功夫去研究,怎样以在生活中以他们感兴趣的方式让他们重新用起来。有的老师说有的知识用不上啊,用不上还教他干啥,就跳过去吧。开个玩笑,一定有能用上的办法。咱们想不出来就让他们去想,千万不要低估孩子的实力。

我们教育的目标是要让他们在学习上的表现也变的像他们感兴趣的领域一样强。所以,很多课程要思考源头进行改变,了解我们所教学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好好静下心来自己先学习。

回顾自己的成长,我很汗颜。我在学习的时候就不是个认真的孩子,基本上总是有老师找到我说:你挺从聪明的,就是懒点,好好背,好好做题,一定没问题。我听到前半句还有点小动力,聪明的人都该有好出路啊。可是通常后半句都直接把我想努力的心扼杀了。于是高中上的也是二流的,高考还是补录走的,实在没处可去了报个师范吧。专接本四年下来只上过一次讲台,就是快毕业时老师给我们每人十分钟时间做个展示,那时候已经快要毕业了。现在想想,做老师这一行,不是应该在讲台上磨练的吗?参加工作之后,我才发现,我前面难关重重,不可逾越。我这条学习的路,能做为经验给现在的孩子吗?我要做为教训给啊。太坑人了,我这样一个“聪明”的人就是被这不符合心理规律的教育制度和之灌输不指导的老师们害了。我到哪里说理去啊!

所以我们一定要铭记自己的受教育过程,把它当作教训来看待。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步那些糊涂老师的后尘继续伤害自己的学生。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如果没有精华,那干脆全部舍弃,自己学习,终会杀出一条血路!

扯了那么多,实在是想要强调。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门缝,不告诉他们里面是啥,让他们自己想办法看去。路一定要找对就行。你剩下的事,就是去一旁找把椅子喝茶嗑瓜子,看他们蜂拥而上,想办法把门开的更大,哪怕是破坏性的踢踹,也不要极力阻止。你需要做的,是观察那些对这扇门没兴趣的那些人,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让他参与,只要都参与了,你就彻底轻松了,接着坐到一边去想下一步计划。燃起了孩子们的内动力,让他们从心底里高兴,我想就是老夫子所说的“说”吧。

苏霍姆林斯基对兴趣的诠释我觉得异常美妙,摘抄下来给大家: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也为我们描绘了如何在绝境中破茧而出的过程。只要有一点希望出现,我们就要努力争取,自己突破。那篇课文,原来是心理治疗的内容。不信,我给大家说来听听。“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我们的人生,我们的教育,都需要这样一种精神,开辟新世界,体会不一样。 可以和游鱼嬉戏,哪怕最后还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我们也无悔当初的选择,因为毕竟努力过了。柳宗元的问题来源于朝廷,他自己说了不算,我们虽然也有类似之处,可还是有些自己可以决定的方面,不完全相同。只有敢于开拓,才可能邂逅美景,如果也觉得长此以往力不从心,不如就行动起来。

当然就这一句话,我们还可以当到很多领域去领悟,我们是教育者,先看其冰山一角吧。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先写到这里,《白夜行》一直牵扯着,明天继续吧。

梦忘记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