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笔记|由内而外的教养

正是我们的经历,尤其是童年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大脑,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并且影响着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

听书笔记|由内而外的教养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丹尼尔·西格尔是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他创造性地将人类学、生物学、认知科学、社会学、神经科学等多门学科跟心理学融合,开创了人际神经生物学这门新学科,专门研究人际关系和大脑的密切关系。他是“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推崇的脑科学家。近年来,丹尼尔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家庭教育,传播给大众。

关于本书

本书是在美国畅销了10年的育儿经典。丹尼尔经过多年研究发现,正是我们的经历,尤其是童年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大脑,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并且影响着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

只有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经历,解决早年未处理的精神创伤,才能以健康的心理创造温馨的亲子关系,这就是所谓“由内而外的教养方式”。

接下来我们将从记忆的提取机制、亲子关系中的三种依恋模式、如何发现自己不好的童年经历,改变它对自己的不良影响这个几个方面,来讲讲怎样完成由内而外的育儿之路。

第一部分

你以往的经历会影响你教育孩子的方式。

生活中,因为过往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导致为人父母后,遇到某些情境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就会跳出来,影响情绪和行为,进而反复影响亲子关系。

所以以往的经历会影响你教育孩子的方式。

也许你会觉得,我的童年很快乐呀,没什么问题嘛。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问题。但是如果你跟孩子或者伴侣经常因为某一个行为吵架,或者你会莫名其妙地发现某个行为你特别不能容忍的时候,可能你就要停下来想一想。

人们早年的经历,或者叫精神创伤,并不会让你明显地感受到,它会藏在你的记忆深处,某个时刻,可能突然闪过你的大脑,或者带给你某种情绪。为什么会这样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借助人脑对记忆的提取机制。

人类的记忆有两种,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怎么理解呢?

人经历过的事情,在大脑的神经系统看来,都是接收到的一系列刺激动作,人脑在接受到这些刺激后,经过脑部神经元的活动,会把这些刺激转化成信息,储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人脑会调取这些记忆。但是,这个调取方式,可不一定都是我们有意识的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有意识地回忆过往经历,这个时候大脑提取出来的信息,就是外显记忆。但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在你无意识的情况下,记忆自己就跳出来了,这就是内隐记忆。

以往的经历会影响你教育孩子的方式。内隐记忆是导致痛苦情绪的重要原因。如果过往经历的痛苦没有在心理上得到妥善处理,大脑关于这些经历的内隐记忆就会跳出来,提醒你的痛苦。如果父母有一些没有妥善解决的问题,就会导致历史反复重演,父母很容易将自己过去不健康的行为或者心理模式传给孩子。

那么父母的童年经历具体会怎么影响孩子呢?

父母与孩子的不同互动方式,决定了孩子不同的依恋模式。婴儿从出生开始就在一点一滴跟父母形成了依恋关系。如果孩子和父母经常有亲密的联结,父母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能够积极回应,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理解和保护,那么他们之间形成的依恋关系是一种安全的依恋。孩子在这种亲子关系中,会对生活充满信心,因为他觉得“如果我能够与外界很好地沟通,我就可以找到办法解决问题”。这种依恋关系是安全的,能够为孩子接触世界打下基础,是孩子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基础,还会对孩子的交际能力、抗压力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理解分析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并不是每对亲子关系都是安全的依恋关系,就像我们之前说的,父母身上未解决的问题,会时刻影响亲子关系,不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孩子就会形成不安全的依绪。

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二部分的观点,父母与孩子的不同互动方式,决定了孩子不同的依恋模式。如果父母的童年时期缺少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自己对孩子的感受不敏感,孩子将会形成回避型依恋模式,在情感上尽可能不去依赖父母,跟他人的关系也会变得冷淡;如果父母在童年所受的照顾变化无常,成年后会对依恋过度专注,内心又充满了矛盾和不确定,孩子就有可能形成焦虑型依恋,孩子不确定父母是否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会使孩子觉得跟他人的联结不可靠;如果父母在童年时出现过精神创伤,他们的情绪变化无常,常常吓到孩子,孩子因为学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可能会形成紊乱型的依恋模式,很难处理自己跟他人的激烈情绪,心理上可能出现分裂倾向。总之,这三种依恋模式,都不是安全的依恋模式。

了解了这些不同的依恋模式,目的并不是对号入座,而是希望通过分析自己的依恋类型,加深自我了解,找到恰当的途径改善行为,促进形成亲子关系的安全依恋模式。那么,怎么能让这些隐形的童年经历不要在暗中影响我们呢?


第三部分

反思你的童年经历,能够帮助你了解自己。有人说,童年经历已经不能更改了,这种思考有什么用呢?作者说,是否能够抚平创伤,取决于你是否有能力面对和接受过去那些难以承受的情感记忆。最难的是要承认一些严重的、令人恐惧的又确实存在的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这些回忆,我们的成长过程就会变得不连贯。但如果最终接受了它,就等于接受了自我,同时也会感到人情的温暖。要健康而顺利地成长,我们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把过去的经历和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

这种练习可以通过深层次的思考获得。这种思考不仅能使你更全面地了解自己,还给你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让你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

因为童年的创伤经历会变成隐形记忆,不容易提取,所以深层思考是需要技巧的,作者给出了12个反思问题,帮你发现关于童年经历的隐形记忆。我们来看看这些问题是什么:

1.你怎么看待成长?

2.从少年到成年一直到现在,你和父母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3.在和父母的相处上,你有什么喜欢或讨厌的地方?

4.你是否被父母拒绝过,是否受到过父母的惊吓?

5.父母的教育对你的童年有什么影响?

6.你能记起很小的时候和父母分离时的感觉吗?

7.你的生命中是否有重要的人过世了?当时你的感受如何?

8.当你高兴和不高兴的时候,你的父母有什么反应?

9.如果小时候有其他人照顾过你,有没有发生过什么不愉快的事情?

10.你是否因为童年的一些经历而特别讨厌某种行为?

11.你经历的事情中,有哪些事你希望能够有另外一种处理方式?

12.在和他人的相处上,你最想改变的是什么?

这12个问题有助于你回顾自己的童年经历,唤醒你的记忆。你可能已经发现,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些景象,内心也会出现一些感受。有时候你会对某段回忆感到羞耻。对于这些回忆,我们可能会在语言上修饰一番,使它们不那么难看。这不但使我们远离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也阻碍了我们真切地感受他人。在回忆刚开始的时候,你可能会感觉紧张和沉重,这很正常。

这时候,记录创伤经验是一个好办法,当你情绪不稳定或者怒气冲天的时候,把这种情绪如实记录下来,你会发现,引起你情绪波动的是孩子几种固定的行为,这时候你可以不用急着反应,做到心中有数就行。然后,你要集中精力想一想导致你情绪波动的深层次原因,为什么生气?到底哪一个环节引起了你反复的不舒服?为什么这样?这时,你就可以回忆出一些隐藏在记忆深处的经历,可能是同感时期或者某一时刻的经历,这一步可以让你的内隐记忆外化,变成外显记忆。然后分析下事情的经过,你可能会发现,过去自己存在一贯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导致你经常出现一些做法,影响了你跟孩子的关系。到此,你可能已经发现你的问题所在了。清理过去,提醒自己经常反思,这时候,再改变行为就会变得不那么困难了。

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三个观点,反思你的童年经历,能够帮助你了解自己,还可以让你重新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通过分析,你的感受能力和创造生活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可以通过12个问题进行反思,通过记录创伤经验,发现童年经历的隐形记忆,最终找到你一贯的行为模式和一直影响你亲子关系的问题。

第四部分

说完了父母如何加深对自己的了解,那么孩子怎么认识自己呢?其实,讲故事可以加深孩子对自我的认知。

你可能会好奇了,讲故事?这种小孩玩的游戏怎么会跟心理学扯上关系呢?这里的讲故事,指的是生活经历,通过描述生活经历,能够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生活,加深对自己的了解,也能帮助他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给孩子讲述一次经历,能够帮助他理解他经历过的事,只有正确理解自己经历的事,才能对生活的认知保持连贯性,这种连贯性对孩子认知的发展和情绪的调节能力都至关重要。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安妮是个三岁的小女孩,因为她随着父母移民到另一个国家,她跟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语言不通,但是因为她活泼外向,也并没有影响她的幼儿园生活。但是有一天,安妮遇到了一件不开心的事,她在幼儿园玩的时候摔倒了,磨破了膝盖,她哭着寻找妈妈,因为语言不通,老师的安慰没有起到作用,安妮一直很难过,老师打电话通知了她妈妈,在她妈妈过来之前的这段时间,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安慰她。她找来几个洋娃娃和一个玩具电话,向安妮演示这件事。

老师用三个洋娃娃分别代表安妮、老师和安妮妈妈,代表安妮的娃娃玩着玩着摔了一跤,这时老师给娃娃配了音,娃娃呜呜地哭了,看到这里,安妮停止了哭泣,注视着老师。老师娃娃对着安妮娃娃说话,安妮又哭了起来,当老师娃娃拿起玩具电话给妈妈娃娃打电话时,安妮又停止了哭泣,重新开始观察。老师就用这个方式,把整个事件模拟了好几次,安妮完全停止了哭泣,等她妈妈赶到的时候,她已经恢复了快乐,把玩具拿给了老师,想让老师再把这件事演示给她妈妈,好让妈妈知道自己经历了什么。

讲故事的方法很好地安慰了安妮,她不但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也对妈妈的到来有了预期。对于一个小孩,他并不能像成人一样,能够很好地理解自己的经历。通过成人帮助他分析这些经历,孩子才会明白自己当下的处境,他的负面情绪就会大大减少。这不仅是他理解世界的方式,也是他调节情绪的主要方式。

这里面是有脑科学理论作为支撑的,作者丹尼尔的脑科学研究表明,在讲述的过程中,融合了左右脑的不同功能,左脑模式负责解释,右脑模式负责信息,包括储存这些亲历事情的信息、社会信息和情感信息,只有左右脑不同功能的协调融合,才能产生一个连贯的叙述。讲故事的方式,对促进孩子左右脑的发育,也有着重要作用。这是对于孩子而言。对于父母自身,反思你的人生故事,也可以加深你对自我的认识,帮助你把丰富的情感融入到日常生活,跟孩子建立一种互动,增加你对孩子的敏感度。通过讲述共同的情感经历,可以跟孩子建立充满情感交流的良好关系。

这就是我们讲的第四个观点,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孩子讲述事件的经过,可以让孩子明白发生了什么,了解自己当下的处境,他的负面情绪就会大大减少,这不仅有利于左右脑的发育,也是他理解世界和调节情绪的主要方式。对于父母自身,反思你的人生故事,也可以加深你对自我的认识。

总结

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

第一,以往的经历会影响你教育孩子的方式。如果父母有一些没有妥善解决的问题,就会导致历史反复重演,父母很容易将自己过去不健康的行为或者心理模式传给孩子。

第二,父母与孩子的不同互动方式,决定了孩子不同的依恋模式。如果父母的童年时期缺少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自己对孩子的感受不敏感,孩子将会形成回避型依恋模式,在情感上尽可能不去依赖父母,跟他人的关系也会变得冷淡;如果父母在童年所受的照顾变化无常,成年后会对依恋过度专注,内心又充满了矛盾和不确定,孩子就有可能形成焦虑型依恋,孩子不确定父母是否能够满足她的需求,会使孩子觉得跟他人的联结不可靠;如果父母在童年时出现过精神创伤,他们的情绪变化无常,常常吓到孩子,孩子因为学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可能会形成紊乱型的依恋模式,很难处理自己跟他人的激烈情绪,心理上可能出现分裂倾向。总之,这三种依恋模式,都不是安全的依恋模式。

第三,反思你的童年经历,能够帮助你了解自己,还可以让你重新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通过分析,你的感受能力和创造生活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可以通过12个问题进行反思,通过记录创伤经验,发现童年经历的隐形记忆,最终找到你一贯的行为模式和一直影响你亲子关系的问题。

教好孩子,并不意味着父母要完美无缺。养育孩子为我们提供了一次终生学习的机会,让我们理解过去的经历,重新解读自己。不仅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受益,由于将过去的经验整合为连贯的生活历程,我们自身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丰富而充满活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书笔记|由内而外的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