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课程3月21日第四次内容2预习打卡情况

《给教师的建议》课程3月21日第四次内容2预习打卡情况

打卡内容:55、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62、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情况简报:圈内155人,打卡66人

优秀打卡人员:

田华秋实:55.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 问题驱动法提升学生脑力劳动习惯脑力劳动的本质是要努力的开动脑筋,深入钻到现象、事物与事实的各种各样微妙而复杂的关系、细节和矛盾中去。无论如何,不能让学生感到一切都轻而易举,没有任何困难。 这使我立即有回想起3月12日的植树活动,在县团委的组织下,我和其他15名老师自己初高中共20名学生参加了植树活动,植树地点在指定地点(这里是伟人故居)。到了之后我发现还有幼儿园的学生,当然小学生也有。在风中等了近一个小时终于迎来了开幕式,幸好还比较简短,此后,正式的植树终于开始了。这一活动的组织初衷应该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热爱自然的意识自己热爱劳动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的。然而事实是有几十个孩子是没我了带任何工具空手来的,而我们虽然带了工具但貌似也没有什么用武之地。起初我还在想,为什么没有镢头呢?到了才发现土早已提前松好了,栽树的坑也应该是用大型机器提前挖好了两道深深的渠,而我们的植树就是将树苗放进渠里填上土,甚至连浇水环节也没有,不到半个小时我们的植树活动就结束了。对于这次劳动,我认为完全不能培养孩子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甚至可以说有不如无。 首先,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这项活动的组织让孩子们确实走进了大自然,但是更多的看到的不是大自然的风光而是所谓的开幕式以及拍照留念的场景。其次就本次活动的重头戏植树而言,这项活动不仅没有让会植树的人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更给不会植树的幼儿园儿童形成了错误的指导,貌似植树很简单。事实上,如果真是这样植树,那么树苗基本上是被浪费了的,当然组织方是为了降低难度,但是这样的降低难度难免将活动变得流于形式了。再回到课堂教学中,其实我们也经常干着类似的事情,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说出所谓标准答案,我有时会进行引导,到着急的时候也会无底线的降低难度往学生嘴里递话,如果说真的是学生在前期的较高难度的情况下不能顺利解决,老师降低难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一开始就以“递话”的形式提问,那么这样的提问无疑是毫无用处的,除了增加“形式上的互动”就没有其他功能了。因此我认为,为了培养学生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一定要设计适当的问题作以引导,问题绝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感受不到任何挑战性,同时也不能过于难让学生望而生畏止步。设计出合适难度的问题,就需要我们非常熟悉学情,同时又能合理驾驭学科知识。(讲师评:能发现问题并用苏氏教育循环理论去解释。)

198299闻岩:让学生投入紧张的学习中,专注地学习,估计要设计贴切儿童生活习惯的、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景吧。 比如今天,我教学《杨氏之子》时,我知道孩子们古文底子薄,就领读一遍,教会学生断句,纠正个别字的读音。再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说没读懂内容。我就带着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古今字义之不同进行讲解。接着让学生连词成句,猜句义。呵呵,没想到,把班级上课常走神的学生都吸引过来了,专心投入猜意思行列。   

“此是君家果”,是多数学生没感受到此句的妙处,当提示杨氏之子姓杨,杨梅也有杨字之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对于下一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学生也就明白了。感受到杨氏之子的聪慧。  

我庆幸没有在开始出现杨梅与孔雀图片,否则效果可能会大大消减。因为一节课将要结束时,我出示图片时,部分学生立刻想到“我吃过这杨梅”“孔雀真好看”……      

一节课,轻松结束这一课,学生可以说出课文大致意思,大部分学生还会当堂背诵课文了。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呀——我天天抓阅读课教学,不见什么起色,无心插柳柳成荫呀——不经意间准备的古文课,却大受欢迎,效果很好。(讲师评,猜读有趣。课堂积极调动学生经验,又防止了过分直观的有害。)

183896杨敏:常常苦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机械记忆与一脸茫然,即使考试时候的分数并不低,那也纯粹是死记硬背的结果。于是,就开始了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为什么不能额外拓展一点呢?难道语文教师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不是理所当然之事吗?可是寄宿制学校无疑又限制了很多可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为什么不能自己买一本课外文言文和学生分享?浅显易懂、激发兴趣,再好不过。

 我为自己的小聪明暗暗得意。于是,通过便捷的网络,我购得一本《文言文启蒙读本》。里面的故事浅显易懂,但是又有一些常见的字词,包含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很适合学生阅读。

 忽然又想起,古文是没有标点的,所谓的标点,都是今人加的。何不去掉标点,给学生一篇原汁原味的文言文呢?于是,我制作了一张ppt,上面只有一篇没有标点的古文。当我在课堂上显示给学生时,他们兴趣大增,不由得朗读了起来。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眼神里流露出的求知欲,听着他们不自觉的开始朗读的声音,我觉得真好。学习文言文也可以这样充满兴趣。原来,教育是这样幸福的事啊。

 后来有了争执,有了不同,可惜我只是让他们读了自己的断句,却没有引导分析为什么,直接告诉了他们答案——现在想来,我错失了一个最佳的引导教育时机。真理越辨越明,相信他们会在辩论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教师的价值,在于为孩子们开启智慧之门,让他们发现知识的美,然后,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奔跑!

 当我在黑板上整理归纳那些文言字词时,他们都能够准确无误地说出来其含义。我欣慰地笑了。

 那一刻,我体会到了做教师的幸福。(讲师评:虽有遗憾,但已经走在主动探寻的路上。)

161313 程景轩:让知识活起来2   原创分享第204天20190321 41、智育的真谛(重要条目)

知识点梳理:

 1.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脑力劳动文明,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中对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

 2.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着智育的主要目的——发展智力。 3.知识就是工具,学生借助这一工具而在认识周围世界和创造性的劳动中迈出自己的新步伐。

 4.智慧应当给人以享受文化财富和审美财富的幸福。真正的智育指引人去认识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丰富性。

 5.应当逐步地训练儿童去从事人生最主要的事业——从事严肃的、刻苦而持久的劳动,这种劳动没有紧张的思考是不可能的。

反思:

关于智育,我真该反省。在思想的深处,一直认为智育就是智力培养。智力的确是智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智育的内容相当广泛。这种误解就是以偏概全,把部分当作整体来看待。能够真正理解这一点,会在工作中,主动改变自己的一些不恰当的思想观点和做法。

 知识就是工具。在培养学生智育的过程中,就是通过知识这个工具,让他们来认识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孩子们借助于知识这个工具,认识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丰富性。生活中的诸多美妙,都可以通过知识的运用来实现。把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起来,孩子们的兴趣大增,更会主动的去认识世界,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并积极运用知识这一工具来认识世界。

在培养孩子们智育的同时,一定要切记一点:逐步。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一阶段,以及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这一阶段,这个过程对于他们来说是极为艰难的。尤其是第一阶段,从阿德勒儿童的人格上来看,小学是他们准备性测试的新环境。本身在之前,他们准备得充足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他进入小学以后的状态。这使得他们犹如刚刚发芽的小苗,既怕风吹,又怕雨打,稍不留神就会前功尽弃。因此这个过渡特别特别重要。在智育的培养上,更应如此。

55、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

知识点梳理:

 1.只有当教师把儿童以前有过的那些欢乐慷慨地向他们敞开的时候,儿童才能热爱学校。

 2.小学的任务就是逐渐地使儿童养成不仅在体力劳动中而且在脑力劳动中克服困难的习惯。

3.要努力地开动脑筋,要深入地钻到事物、事实、现象的各种各样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细节和矛盾中去。

4.正好要在脑力劳动中使学生感到什么叫做困难。 5.不要让学生无所事事,这也是一项特殊的教育任务。

 6.教给儿童进行用脑的努力,集中注意力。

 7.有经验的教师能够“拴住”儿童的注意,吸引他们听自己的讲述、讲解和叙述,但他们不是靠采取什么特别的措施,而是靠讲课的内容。

 8.体力劳动对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地、惊人地、丰富的思想的世界。

反思:

1.我发现越是对于小孩子来说,体力劳动对智育发展的作用则非常的大。但现实中作为父母们往往觉得孩子太小,不想让他们干什么,甚至在学校里,老师们也会这样认为。这种爱越深,对孩子的伤害也会越大。之所以会有这种习惯性的错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过分看重与孩子学习的成绩。其实,这种体力劳动只要是适合他们的,对他们的身体智育、美育、劳育等各个方面都是极为有利的。

2.在现实中,孩子们因各种现实的原因,造就了他们在智育发展上有着不同的阶段。老师在课堂上,必须要考虑到这一方面。否则的话,智育发展快的学生无事可做,发展慢的学生跟不上。对于整体而言,老师还要考虑到知识作为工具时的坡度问题。让每一节课上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可做都有挑战自己的任务,这样他们才会在每一节课上取得自己相应的进步,从而进一步促进智育的发展。

 3.在课堂上,培育智育重要的一个方面,不在于老师讲得如何精彩,最重要的在于老师如何引领。让孩子们在自己的表达、倾听、思考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表达。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们更加有主动性,兴趣特别高,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留意这一点。宁可在准备上多花一些功夫,也不愿在事后去弥补课堂的不足与低效。(讲师评:程老师每次读书都是先尊重原文再联系实际和其他理论,能做到触类旁通。)

184245 智静:第四次打卡

55.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

1.什么是儿童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

儿童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是指:儿童应当学会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摆脱周围的一切,努力开动脑筋,深入地钻到事物、事实、现象的各种各样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细节和矛盾中去,以便集中精力去达到教师或他自己所提出的目标。

2.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能够帮助儿童养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习惯。 第二,能够锤炼儿童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第三,能够逐步使养儿童养成对待生活认真、严谨,不轻浮的态度。

3.如何培养儿童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

第一,训练刚入学的儿童习惯于在教室里上课。在教室里上课的习惯是逐步养成的,是由户外活动逐步转向室内活动的。(思:这种过渡没有让儿童感到有压力,而且还对“真正的上课”充满了期待,为后续室内上课提供了精神的保证。) 第二,课堂上学习形式多样化:如用多样的活动训练阅读技巧;用图画的形式使作业形式多样化;用“带图画的小作文”训练儿童进行持久的、紧张的脑力劳动;放学后的家庭作业适当,保证儿童的休息。第三,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课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不随意注意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听讲、记忆、思考。

 4.在培养儿童进行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过程中,教师最应该警惕什么?为什么?   

在培养儿童创造性脑力劳动的过程中,教师最应该警惕的是“在课堂上不浪费一分钟”“儿童没有一时一刻不再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儿童经常处于智力状态的紧张氛围。”。 因为这样的一种“精神的迫击炮式的满堂灌”很容易使儿童精疲力竭,使他们的神经易于激动,使整个神经系统过于疲劳。从而厌恶书本、厌恶学习,同时还造成了与伙伴之间不间断的冲突,放学获得闷闷不乐等。

 5.怎样的活动是有利于儿童集中注意力,进行创造性脑力劳动的?

第一,自然界旅行;第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第三,读一些有趣的书;第四积极参加各种体力劳动。 只有将学习知识与多方面的智力、体力活动相结合,才能激发儿童贤明的情感,使周围世界像一部有趣的书,诱使儿童愿意去读这本书。  

阅读启示与实践:

第一,要充分钻研教材、儿童,以具有探究性的学习任务诱使每一个儿童能在静悄悄的氛围中进行专注思考,深度思考。而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应该从有效预习题的设计开始,所以,课堂是否能让儿童进行专注的脑力劳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智力背景与严谨的一丝不苟的教育态度。(教育是一个精细活儿,来不得一丁点的疏忽。)    

第二,课堂上教师不是将“每一分钟都利用起来”,而是以多样的形式唤醒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能专注于自己的创造性的劳动。

受先生思想的启发,今天晚自习时间,我又安排全班孩子到校园里进行“找春天”的活动,连续三周的“校园寻春”,从开始的带领着找寻,到今天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他们显然已经轻车熟路。原本以为这些笼中鸟会如我预期很快回来的,谁知,他们整整在校园里逗留了二十分钟(别班的孩子都在上自习),二十分钟后,他们陆续回来了,手里都拿着很多珍贵的树叶,气喘吁吁中还不忘向我炫耀,尽管会有几个调皮的孩子会被投诉,但我只是一笑置之,因为,即使什么也没做,他们的儿童的天性也会在春风中有不一样的体验。回到教室,看到黑板上大大的绿色字迹“谁先完成下面的写作任务,谁先放学回家!”孩子们都埋头写了起来,当然,我晓得,不仅仅是因为“先放学”的外在刺激,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没看到有什么磨蹭的现象,每颗小脑袋都低垂着,笔在作业本上流畅的行进。不足二十分钟的写作,教室里出奇的安静!我想,此刻学生就进入了先生说的“紧张地、专注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状态了吧!

第一, 在儿童经过了一天的“满堂灌”式的机械学习后,放学后,作业一定要适度,而且要有创造性,尽可能适合每一个学生,不要使学习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受先生这样一种对儿童无限爱惜的影响。看到孩子们桌子上放着的各种各样的叶子,我突发奇想,改变以往机械抄写的作业,请他们回家做一幅树叶贴画,并写上二三句话,或一首小诗。放学了,看着孩子们手捧树叶的快乐模样,我仿佛看到先生正慈祥地对着我笑。    

 郝晓东老师几乎在每一次的读书会上都会说同一句话:“读书是为了活出来!”,今天,在新网师的啃读,不仅是理解先生的思想,更要敢于打破传统陋习,在实践中尝试着将思想转化为我们的切实行为,让孩子们能逐渐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或许才是新网师的初衷吧!                                               (2019.3.21)  60.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启迪我的主要观点以及对应的我的教学现状:

 1.人应当首先在思考领域里成为劳动者。有一种可怕的危险——这就是学生坐在课桌后面无所事事,每天6小时无所事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无所事事。这样会使一个人败坏下去。

现状:胖胖的昊辰整天坐在教室门口的角落里,不写一个字,不念一句话,想到他,我就心痛,但是,我不知道该怎样帮他。我想陪他读书,写字,但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我对他似乎也失去了信心,我不知道面对这样一个智障的孩子,我究竟要怎样去无限信任他。)。机灵而可爱的昊东,眼睛里总是闪烁着灵性的光辉,可是,他的世界似乎总与外界隔绝,昨天上课,他没有写一个字,我试图通过强硬的手段让他写,但忍了忍。下午,他还是不写,我拿笔替他写,他使劲儿推我,不让我写,我似乎看到了希望,商量着玩着写了六个成语。今天,他的表现很好,课堂上分角色表演故事,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快乐的光芒,下课后,多音字句子练习,他也顺利完成。中午走进校门看到了我,大老远就喊:“智老师好——”我们总能从彼此的眼神里读懂对方。我喜欢他,爱惜他,但有时我又会太在意他的分数而忘了他的自尊。所以,我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对昊东,要永远有足够的耐心,无限的信任。

1. 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现状:我们往往是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作为学生培养的最终目标,因此,“灌输”与“死记硬背”就成了教学常态,学生也就成了死抠教科书的活死人。

 2.使思考的活动在学校里占统治地位的关键在教师,只有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肃静,使儿童和青少年用心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他的良心和羞耻心,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威信。

现状:这就是“人师” 和“经师”的区别,我们这些光有热爱而没有智慧的教师,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经师”而已。要想让学生成为爱思考的人,教师首先要是一个爱思考的人。

 4.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 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如果达不到这两件事情的和谐,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苦役。 要达到这两件事的和谐教师的行为具体表现在: 首先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思考者,其次,不要把学习局限在四堵墙里,不要机械的将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到学生的头脑里,在教室的旁边还应当有块试验田,在这块实验田里要让学生能够同时看见、观察和动手。

 现状:从本学期开始,像伙计老吴学习,每周四下午活动时间大阅读之后,带领学生到操场里进行观察:看树木的变化,捡拾落叶,抚摸树枝,或者站在树下吟诵相关的诗歌。比如昨天下雨了,我们在教室里吟诵“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走到雨中继续吟诵。这节课是孩子们每周最大的期待。虽然,这样的课程与“农历下的天空”还有一段距离,但总算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未来打算除此之外,要求家长在每个周末都领着孩子去亲近自然,写观察日记。总之,教师的素养决定着学生的素养,没有教师的核心素养,很难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讲师评:智老师是边思考边实践,而不是边思考边感叹,实在是了不起。)                                    (2019.3.21 21:38)     

173166苗亚静:学校应该是思考的王国,没错,只有当师生呈现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去主动地发现真理,体验成功的喜悦,才能感受到知识的无穷魅力。作为语文老师,我在这方面做的就不好,平时更偏重于让学生记忆和背诵,因为我总觉着这些是我能抓住的分数。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就做得不好,比如说以前讲练习册的时候,一遇到难一点的题,我都会带着学生一起做,这样,看起来好像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检查作业的时候练习册非常干净,但是学生思考的时间减少了,深度也不够,这样他的阅读理解能力就不容易提高。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应该把思考放在学习的第一位,把学生的思维训练当做重点,只有想方设法燃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习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发生。(讲师评:发现问题就已经很不错了,接下去是寻求改变。)


星星的光芒: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

  孩子在入学之前是生活在一个相对宽松和悠闲的世界里,入学之后要给孩子一个适应的阶段。苏霍姆林斯基是通过时间来让孩子慢慢适应,不断的延长孩子在课堂上的时间,9月40分钟,10月是两个小时。这样的一种安排会让孩子渴望回到教室去上课,对学习知识充满了渴慕之情。

   而我们现在,一入学之后就让孩子一天上7节课,大段的时间坐着,教学内容又不够精彩,孩子就很容易对学习产生厌倦感。

   孩子进入学校之后,需要养成学习的好习惯,需要培养学习的素养,自我纪律。要对自己提出目标训练,自己集中注意力思考理解,对自己进行监督。

   但这一切一定是一步一步养成的,不能急于求成。

   如果在课堂上,儿童是绷得紧紧的,没有一刻松懈的时候。他就会感到非常疲惫。这种紧张的课堂榨干了孩子的精力,是还是处在一种激动和易怒的状态。

   在学校里我们会看到孩子们,违反纪律,粗暴无礼和别人发生冲突,以前就是以为这些孩子没有礼貌,现在才知道,这种外在状态有可能是不合理的课堂学习造成的。

   怎样能让学习引人入胜?读到一周一次的旅行,同时写配图小作文,并在班级里朗读时。我想到我们现在的一年级都有绘本作业,但绘本作业大多数是听完故事之后的绘画,应该加一些对大自然的观察。春天来了,正是万物萌发的季节,让孩子们到自然里去走走看看,发现春天生命的变化,再让他们写一写,读一读,展示一下。

   这一段经验也让我想起在美术课上的写生。曾经在校园里带着孩子们画过鸡冠花、自行车等,创作的时候,我们就是把孩子带到学校的植物园、停车场里去的,让他观察感受,把自己看到的画出来。

   这样的写生课即使是那些最不爱画画的孩子,也都非常乐于参与,作品精彩纷呈。

   仔细想想,创作是基于对大自然的观察,这种观察确实是引起了孩子们内心的激动和创作欲望。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既有情感上的触动,也有真实的思考和手上的表达。这种学习就接近引人入胜的学习状态了。

   在这一段中同样引起我深思的是:要养成孩子在学习中克服困难的习惯。

   在之前的教学中,我是想方设法在降低孩子们学习的难度。绞尽脑汁思考一些问题,能把他们引到正确答案的路上来。尽量不让他们感到为难,但是我觉得这样学习就会让孩子感到轻松快乐。

   现在想想,这样的做法非常的愚蠢。没有困难,就不会感受到挑战困难成功之后的快乐,总是没有困难,在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败下阵来,失去学习的勇气。

   在学习中培养孩子的品质、意志力确实是非常重要的。(讲师评:能反思与实践,并作记录。)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教师的建议》课程3月21日第四次内容2预习打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