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爽,晚饭后操场散步提上日程,才走了一圈,妙突然说:妈妈,我累了,脚后跟儿都疼了。
想都没想,直抒胸臆:那你体质不行啊,看人家聪聪每天陪妈妈跑个3、5公里都不是问题。
脑子里立马儿蹦出个小人儿:你学得教育心理学呢,儿童心理学呢,都撸串撸到垃圾桶去了吗?
呵呵,还好,夜色掩盖了我尴尬的脸,自己找个台阶:妙儿,你麻溜儿精神起来,妈妈这里还有很多“别人家的孩子”,嘿嘿,等着阴影笼罩人生吧。不过,你放心,你也是别人的“阴影”,你们大家相互都是对方的“阴影”,哈哈哈哈······
妙愣了一下,随后笑开:妈妈,难道有阴影不是因为光吗?每个人的优点都是光啊,你抬头看到的就是光,低头才是看到影啊。
原来“别人家的孩子”竟是一束光?!是么,不禁莞尔,是啊,居然可以是一束光。
“别人家的孩子”,曾是成长中的最糟糕的存在
“别人家的孩子”像小时候在文章署名里看到的“佚名”,我们不知道他是谁,但是他们拥有一样的名字,才华横溢,在有炎黄子孙的土地上如同超人般的存在。他们时不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经常在“你看”之后隆重登场,身后插满我们需要的flog,让我们从心里不禁对自己喝声倒彩,也不止一次怀疑自己大概真是从垃圾桶捡来的孩子,咋就干不过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呢"?
于是乎,我们长大了,我们学习心理学的皮毛,我们研究原生家庭,我们为小时候发声,讨伐中国父母,抵制“别人家的孩子”。然后,我们当父母了,开始觉得“别人家的孩子”确实很好用,可以时不时登台亮相,然后又痛定思痛,捶胸顿足,不该如此打击自家的娃儿。我们不如在陪写作业的时候,擂坏一张书桌,毕竟手是可以包扎的,心脏也是可以搭桥的········又或者我们网上娱乐下,召唤下未来的亲家,如果“别人家的孩子”不适合登台,那总还有别人家的大人不是?
真是苦恼,这个别人家的大人,不恰好就是我们小时候的“死敌”----“别人家的孩子”。
享有王者般的拥护的 “别人家的孩子”
怎么可能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大人也爱孩子也不抵制,他们身上的光照耀了好多好多年,点亮了穿越般的诸个时空与朝代?
当然有啊,临危不乱的司马光,让梨的孔融·······他们砸得了缸割舍得了吃食咏得了鹅······能够独立成为一本书还进得了统编课本!
绝对的王者!不过我也不止一次猜想,他们是否也曾被耳提面命,要向隔壁家李小二看齐?
他们披着历史的外衣,剖开来看,里衣上赫然写着“别人家的孩子”,奇怪的是我们和他们和平共处,甚至时时仰望,难道是外衣的缘故,又或者他们出场时,家长或老师并没有说“你看·······”
“别人家的孩子”身上都有着一道光
孔老夫子教学生时,会说:看!颜回“贤哉”。可是他并没有要求所有学生靠瓢水活着,提倡的无非是专心做学问的作风,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做学问,可是专心就是颜回身上的一道光,他可以点亮一份专心,甭管你拿专心来做什么。
所以,真心没必要矫情的放开“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更多需要做的是,如何用别人家孩子身上的光点亮自己娃儿的一个内心潜力。
看到光,不一定成为这道光,人生是一个盘旋向上的路,每一道光都照亮一段路,一路向前,我们看到的不是阴影,而是下一道光,而你自己也是一道光,也会成为照亮别人的光。
每一道光或大或小都有照亮自己的力量
我曾见无月无灯的深夜,天空如墨洗,星光忽闪,那么亮指出了我眼前的路;而夜空下有两只萤火虫上下飞舞,不夺星光却也照亮了周边的草丛,一时感慨却又无从表达。
跨越两年,今天我仿佛听到两只萤火虫在耳旁戏谑:小爷也曾照亮车胤的手抄课本。
是了,我们仰望光,自己也是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