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0亚里士多德诠释“勇者不惧”

孔子说“:勇者不惧。”弟子没有追问“:夫子何谓不惧?”

亚里士多德倒有个说法“:惧其所当惧谓之勇。”

亚里士多德通过《尼各马可伦理学》告诉我们:德善,是中庸。中庸,是两端之间的取舍。对什么也不惧的,那是过度自信,是莽撞。对什么也惧怕的,叫怯懦。一是过,一是不及。人如果因为逃避贫穷或失恋或其他恼事而寻短的,是懦夫行为。这跟某些现代人的看法,并不吻合。

受骗或不明险况而卖力的,也不是勇敢。一旦他们了解实情,就打退堂鼓了。

勇者是面对突然的逆转,还能够沉着而不举止失措的,那才是高贵的品格。

举个例子:苏格拉底被羁押期间,他的学生克里同安排好了越狱的计划。按克里同的计划,苏老师几乎可以大摇大摆地从监狱走出去。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苏老师竟然不同意。他说:“对于一个被控有罪的人来说,即使他确信对他的指控是不公正的,逃避刑罚也是不正当的。作为雅典公民,我应当是一个忠于雅典法律,恪尽公民义务的人。”

越狱,在苏格拉底眼中,就是一个与公民资格精神相左的背叛行为。这是一种什么品质?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这就是勇敢。

亚里士多德的勇敢,主要是指向军人的节操与荣誉感。他说要人不去追求享乐较易,要人去面对痛苦较难。睁着眼迎向危险与苦痛的,才是真正的勇者。没有人会主动去追寻创伤和死亡的,因为那很痛苦。人有勇气去冒这个苦,因为险阵退缩使他蒙羞,使他尊严受损。这类教诲,与孔子说的“临危毋苟安,险难毋苟免”,也有点异曲同工了。

可怕的东西并非对所有人都同样可怕,我们说有超过人所忍受的东西。这种东西也许对所有有理智的东西都是可怕的。另一些在大小和程度上则因人而异(有一些甚至于起鼓舞作用)。

一个勇敢者作为人应该坚忍不拔。他有时甚至对不超过忍受限度的这些东西也感到害怕,正如理性所指令的那样,这是为了美好。这就是德性的目的。

人们所以犯错误,或者是因为怕了所不该怕的东西,或者以不应有的方式,在不应有的时间,对这些东西有时怕得多一点,有时怕得少一点,有时那些并不可怕的东西也可使人害怕。对于那些令人鼓舞的东西,也是这样。

一个勇敢的人,怕他所应该怕的,坚持或害怕他所应为的目的,以应有的方式,在应该的时间。

一个勇敢的人,要把握有利的时机,按照理性的指令而感受,而行动。

一个勇敢的人,他的全部现实活动的目的,是与其品质相吻合的。

每个人都在追求目的,行动中包含着目的,所以行动体现勇敢而非豪言壮语。

勇敢是高尚的,所以高尚就是目的。勇敢的人为了高尚或美好而坚持、而勇敢地行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3-10亚里士多德诠释“勇者不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