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忙碌的一周,终于在一份热腾腾的砂锅全素面前画上了句号。回过头来看看,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每天累的回家就想睡觉,还好,终于挺过来了。
一、精雕细刻出精品
11月18日(本周三)到六中讲一节汇报课。
(一)讲课起因
去年年末,市进修校组织全市的骨干教师到成都学习了一周。参观了几所不同档次的学校,聆听了几位学校领导作的管理方面的讲座,走进教室听取了几位教师的复习课或新授课,眼界开阔了好多,思想上确实有了一些触动。
进修校计划在今年春季开学时,安排到成都学习的教师把外出学习后的一些想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努力打造一节精品课,在全市交流研讨会的送教下乡活动中向大家展示。但由于疫情的原因,这件事情一直没有落实,拖延到现在,间隔将近一年了。
11月初,上级下发了讲课通知。通知里有具体的讲课时间和讲课内容。接到通知时,时间还比较充足。但面对讲课课题,曾眉头紧锁,大脑一片空白。
(二)课前准备
如何让一节感觉很熟悉,但难度大、内容多的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陌生学校、陌生学生面前能轻松紧凑地完成且得到预期的效果?仔细思量后只能采用降低难度,细化每一个内容,让学生的思维随着老师设置的问题一个一个去思考,才不至于偏离课堂太远。况且自己走出去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代表的更是“三中人”。唯有备好课,讲好课,把最好的一面显示出来,拿出“三中水平”,给学校争光,给自己添彩。
在初中阶段,这是一个高频考试内容,而且和其他知识经常结合在一起考查,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内容多,且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对图形的观察、猜想、证明才能得出结论,再进行理解应用。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设计导案时,重心放在对本节课的难点突破上。把每一个问题细化成表格或者填空题或问答题,让学生在思考时有方向。有规定填写的内容,也有开放性的内容,既有对学生解答过程纠正的机会,也给了他们发挥自己想象的空间。
课堂流程基本确定后,按照自己的思路,一页一页来准备课件。当然也参考了网上一些优秀的课件。为了让学习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专程到讲课学校门口拍了几张照片,让学生从熟悉的背景中开启一节课的学习,感到温馨而亲切。一个字、一句话、一个动画都是自己一键一键敲到电脑上的。制作课件的过程也是梳理思路的过程。先讲哪句话,先展示哪个图片,怎样说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习惯,都得进行仔细揣摩。自己想要的那张图片不会做,只能上网上找。先找上一张相近的,然后再加工,填色、粗细、方向、组合、动画……眼睛盯着屏幕不敢眨,只怕有较大的误差。一次一次反复修改,只为让课堂效果更好。在讲课前的最后修改中,把自己要总结的话,又用几何语言打到了课件上,更加直观,更有整体感。
课堂上,数学语言的组织也是一门大学问。数学语言要求言简意赅,指向性强。上课前就要琢磨,怎样对描述的事物用简单明了的话表达出来?既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用字又不能太多,防止出现下课完不成教学任务的现象。这确实是对自己语言组织能力的一次考验。
课堂上的等腰三角形模型,本应该是学生自己用剪刀从纸上剪下,但考虑到是外校的学生,还有带剪刀的不便和安全问题以及用时长等问题,我就舍去了这个环节,但呈现的过程还是要有的。思考一番后,改成自己剪学生看的演示过程。当然提前给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等腰三角形模型,以备上课时观察用。
前期工作基本就绪,调整好状态,就等着登台亮相了。
(三)课堂风采
讲课教室设在六中科技楼四楼的录播室。宽敞的教室里,前墙上是电脑大屏幕和滑动黑板,四个墙角上和后墙中间都装有摄像头,周围墙壁上是灰色的隔音纤维。中间坐着四十多个穿红色校服的学生,整体看起来颜色协调、布局合理,感觉很不错。听课的教师在教室后面用大玻璃隔出去的听课室里,两边有电脑屏幕不停地切换教师讲课和学生回答的镜头,清晰可见。
前两节课是其他学校老师讲的。我用心地听课,但心中难免有一丝紧张,还是要为自己多鼓鼓劲。看得出两位老师都用心去准备了,可能是引导的不到位或者个别地方跳跃较快,学生有点没有跟上,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感觉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
二节课后,稍作休息。给自己倒了杯热水,一饮而尽,深吸一口,平息一下紧张的内心,轻松上场,欲展风采。
课堂以一个小小的“我来做,你来猜”的剪纸热身活动开头,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集中到了课堂上。
观察剪下图形的形状,学生猜想是等腰三角形,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名称。要求举几个生活中例子,学生不太会回答。于是点开图片,让学生欣赏。学生一下子感受到自己身边熟悉的景物出现在屏幕上,惊喜好奇,瞬间心与老师更近了。
认识等腰三角形的组成要素、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活动按照预设顺序正常进行。小组活动时,成员们拿着手中的等腰三角形模型互相指着、讲着、争论着,教室里的学习氛围迅速提升。讨论完后,接着就是猜想、证明,好多同学跃跃欲试,大胆分享自己的想法。
在得出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时,为了分解难点,我又将学生思路拉回到了刚才探究问题中,和他们一起探究“AD是一条什么线”的问题。经过观察发现AD是一条“一身兼三职”的线段,从而猜想AD是三线合一的。再返回到刚才证明性质1的过程中,从两种证明全等的过程及结果中又得到了其他的结论,为三线合一中的两线提供了足够的理论保障。对于作底边上的高不能用来证明等边对等角的这种情况,我巧妙地用了性质1的结论,结合三角形中已有的条件,证明了当AD为底边上的高时也是顶角的平分线和底边上的中线,从而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了真正的“三线合一”。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严谨。由于引导语言使用恰当,课件制作直观详细,学生在理解“三线合一”时,没有感觉有什么难度,很顺利的就接受了。课堂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课堂上的我自信满满,激情澎湃;思维活跃,笑容可掬;语言精炼,举止得体;多次走进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小组活动,检查学生的证明过程,询问学生的解题思路……学生被我的魅力感染,被我自身的气场带到了课堂中,自然而然的就被熏陶了。
(四)课后总结
整节课下来,感觉还不错。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讲课语速稍有点快,学生参与时说的多写的少,知识巩固方面有点欠缺……
第四节课,安排三位讲课教师对自己所讲的课进行了简单的解说。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思路、对教材的理解、使用的教法学法、教学流程、自己的得失等。
接下来,由各听课学校安排代表进行评课,说出每节课的两个亮点,一个不足之处。大家对我这节课的评价还是相当的高。课堂安排紧凑、语言组织精炼、学生活动参与高、课堂引导得力、整体设计流畅、讲解透彻、点拨精准……当然也有提出不足之处的:讲解速度有点快、课堂容量大,基础较差的学生恐怕跟不上……
在三节示范课中,我这节课应该是比较成功的,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得到了进修校领导的大力称赞——这就是三中老师的风采!
我制作的课件也被部分老师拿去直接使用。无论曾经付出多少,在被肯定、被称赞的那一瞬间,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
打造研磨一节精品课,需要花费很多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努力钻研,尽力让每节课都成为精品。
当然,还是很感谢同事、朋友们的帮助和建议的。他们的只言片语对我也是莫大的启发。
二、齐心协力卫校园
本周我代的班级负责打扫校园卫生。
(一)枝头守望
时处秋末冬初,树上的叶子在瑟瑟秋风中浩浩荡荡地投入了大地的怀抱,道路两旁满眼望去金灿灿的,给即将到来的单调的冬天增添了几分姿色。还有些叶子对大树多了几份依恋,依然坚守在枝头眺望远方,似乎在等待什么,不知在何时才能落下?
(二)体会艰辛
星期一早晨六点半,校园还处在朦胧、静谧之中,有零星的学生通过门口的安全检测进入校园。校园内,东西两侧的路上已有拿扫帚扫地的身影。动作看起来是那样的笨拙,甚至有点可笑。一次可能只能扫住一片树叶,但动作没有停下来。走过去,告诉孩子们,俯下身去,让扫帚和地面有最大的接触面,眼到、身到、手到,这样才可以提高效率。扫成堆的树叶太多,垃圾车忙不过来。孩子们提前准备的编织袋、准备的手套都派上用场了。用手把树叶塞到袋子里,压实再装,一个袋子可以装好多树叶,这样就大大缩短了转送垃圾的时间。
忙碌了一早晨,上一节课前,打扫任务总算完成了。看见身后干净的校园,也是自己辛勤付出的成果,孩子们打打闹闹,说说笑笑回到了教室,开始了一周的学习、生活。只是早读课的老师没有上课有点不太满意。
接下来的几天,早晨和中午都是这样安排。尤其是下过小雨之后的地面湿漉漉的,树叶沾到地面上,扫很长时间也未必能扫起来。孩子们用手把树叶捧到垃圾车里。这时也顾不上脏和冷,只为快点完成任务。
(三)遵循自然
一天中午,刚刚被扫到垃圾车里的树叶在一阵狂风中又被吹到了校园地面上,孩子们看到自己辛勤付出后的成果瞬间化为乌有,心中很不爽。于是我就安慰他们,上天想让这些叶子在地面多呆一会,你就让它们多呆一会吧。于是遵循自然规律,放弃扫落叶,让它们自由飘荡吧。回教室上课。
树上的叶子还在不停地落,刚刚扫过的地面又多了几片,只能把眼前的扫净就可以了。几天下来,孩子们很快学会了“见机行事”。树叶是短时间内扫不净的,那就尽力扫吧。扫到上课前,能扫多少扫多少。
(四)扫后总结
通过打扫校园卫生,能看出大多孩子缺乏生活技能。不会拿扫帚,拿了扫帚不会扫,会扫但不知往哪里扫,漫无目的地乱扫。几个人合作时也是东一榔头西一锤,各自只看眼前那一小片,扫不到一起。经过几次说教和示范,总算会往一块扫,虽然还是丢三落四。
集体意识不够强。孩子们的意识里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集体这个概念。没有说我迟到了,怕打扫不完,影响小组进度。或者迟到了怕老师或组长批评。我迟到就迟到吧,还理直气壮是家长送迟了。看来还是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集体意识淡薄。
监督机制不到位。对学生的管理和监督还有些空缺。在今后的管理中,要实行网格细化管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有监督,人人被监督。只有把班级管理的力度加大,奖励与惩罚力度相应地跟上,学生的这种紧迫感才能增强,行动力才能提上来。当然思想工作不能少。
毕竟是一群十四五的孩子们,生活条件优越,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活经验超缺乏。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也学到了一些打扫的基本方法,学会了与人合作,学会了做事的有序性……
学校安排这项活动,是从培养学生生活能力的角度考虑,看来还是很有必要的。
早晨骑车上班,有时看到道路两旁干净的路面上偶有着几片落叶,想着树叶怎么就没有落下?后来一想,原来是环卫工人每天早晨三四点钟就开始打扫了,等晨练的人出门时已经结束了打扫工作。尤其是大片大片叶子落下来时的打扫工作更加艰难,环卫工人必须不停地扫,不停地装,才能换来干净的路面,给大家提供一个整洁的环境。好在现在有专用的清洁打扫车,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减少了很多,但依然每天能看到路边忙碌的身影。
通过这次活动,我对环卫工人的工作又一次感到了不易,心底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后记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哪个行业也不轻松,哪份职业也不容易。
唯有彼此鼓励,彼此珍惜,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