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儿育女,是绵延一个家族的根本。孩子,是发展壮大家族的希望。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他才可能担负起身上的使命。值得深思!
说起教育,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见解,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遍布网络的教育理论充斥在大脑,随手可触的教育书籍也到处都是。但是,面对现实,还是会问题百出,为什么会这样,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谈谈萌芽期的正确教育。
《增广贤文》里有一句话“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现在的父母不是不教,是教的太多了。为什么这样说?
我们回想脑海里是否这样的画面:一个刚满一周岁的孩子想自己动手学习吃饭,手里拿着勺子刚挖上一勺饭,颤颤悠悠的送到嘴边,送到嘴里的动作不够熟练,勺子里的饭有三分之二甚至更多,顺着衣服流了下来。妈妈快速抢过勺子,并伴着喋喋不休的话语:哎呦,看你吃的到处都是,弄得这么脏,来,我喂你吧。孩子顺从的递过勺子。
第二个画面:一个妈妈带着三岁左右的小朋友在公园里玩耍,孩子相知猴子似的,上蹿下跳,妈妈不停的嘱咐着:“小心点,别摔倒了,忘了上次就在这个地方把腿磕破皮了,长点记性。”过了一会儿,孩子看到了更好玩的东西,想爬到假山上,妈妈迅速制止,并严厉呵斥:“不要命了,爬这么高,快下来,万一摔下来胳膊腿断了,怎么办?”在妈妈的恐吓中,孩子乖乖的去玩别的了。
第三个画面:一个两周半的小朋友,起床时候,想学习自己穿衣服,于是呢,把胳膊捅进袖子里,耐心的系着每一粒小纽扣,纽扣在孩子笨拙的小手操作性调皮的跑来跑去,好不容易系进一个,妈妈进来看到了,:“哎呀!看你系错扣眼了,我帮你穿吧。”于是,孩子放弃了穿衣服的欲望。
……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生活中随处可见。《易经》里说:孩子是“生而神灵”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父母只要做到安静的陪伴,在孩子需要您的时候,我们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否则,不要自作聪明的去爱心泛滥。所以说,我们是帮的太多了。
真正的教育,是有方法可循的。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根的教育。
在这里,我们说教育有三要素,一是教育的目标;二是教育的内容;三是教育的方法。说到目标,我们为人父母的都有让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如何实施才能更接近我们的目标呢?这就说到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我们提倡正教育中要多鼓励,多赞叹。我们只需要在孩子缺乏耐心做下去的时候给予鼓励,在孩子大胆完成以后,给予赞叹,如是而已。长善救失,用这个方法让孩子在不断地鼓励尝试中养成坚持下去的好习惯,培养自信心。
坚持,是一个人内在的优秀品质。没有坚持,孩子将来可能会一事无成。没有坚持,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可能就不会为全世界带来光明。
教育的的内容,相对来说,就比较广泛了。学校的学习,是内容;良师益友的谏言,是内容;言传身教,也是内容。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内容,是孩子根的教育,两千年前圣贤智慧的结晶——国学经典。
我们知道,一棵树之所以能长成参天大树,是因为它的根部吸收了足够的水分,保证营养到达树冠的顶部,才能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我们的孩子就如刚出土的幼苗,如果没有水分的灌注,上面的叶子就会枯萎。那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才算得上这样一种“水分”呢?
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拿建筑大楼来说。如果要建大楼,就要先打地基,很深的地基,这个我们现实生活中都能看到的。然后钢筋、水泥,浇筑在一起,地基就算打好。这样上面盖起几十层的楼房就比较稳固。
那我们不妨这样想想看,如果我们不打这个地基,直接在地面上盖楼房,几层可能还没问题,但是几十层的高度恐怕就没有人敢住进去了。为什么?怕倒塌呀!之前新闻上有报道过上海一处的楼房,就跟瞌睡了一样,慢慢的倒下了,经调查,这栋大楼的根基是豆腐渣工程,很烂的一种。
这是盖大楼,地基不好,可以拆了重建。可是孩子的教育呢,哪有迷途知返的机会?我们都不希望我们的孩子在遭遇挫折重创以后才明白应该怎么做,教育不能做实验。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要给每一道工序把关,才能确保最后是一件完美合格的商品。
说到国学,可能大家都知道,国学里最有智慧的就是《易经》,《易经》传授人类智慧和大道。家庭教育赖国全老师提出“儿童应该从小学习《易经》”的观点,得到很多人的认可。我们提倡孩子先来读《易经》,完全是因为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三字经》《弟子规》跟《易经》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分难易的。我们都知道,由奢入俭,易;由奢入俭,难,所以让孩子先读《易经》,并不是其他的国学经典不重要。如果说一套系统的国学经典可以为孩子的成长打下坚实的根基,帮助孩子构建大格局,那么,《易经》起到了举足重轻的作用。
《易经》是真正的好书,所谓“杂书万卷,不如真经一部”,这部“真经”就是《易经》。
《易经》云:“蒙以养正,圣功也。”。这个“养”字很重要,在孩子蒙童时期,我们用什么养很重要。
国学经典是历久弥新又充满智慧的书,让孩子从小接触,诵读,让这些源远流长的深厚文化不断浸润他们的内心,总有一天讲厚积薄发,破茧成蝶。这是根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