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死穴

前几天中国国际园艺博览会的开幕表演,在电视荧屏出现了很多俯瞰拍摄的镜头,异常艳丽一瞬间很是抓眼球,譬如如下镜头:

艺术的死穴_第1张图片

这是一个非常绚烂的画面,在这个镜头中,有着装艳丽的舞者、七彩的道具和地面绚烂的屏幕配合,这样的画面非常符合中国的“喜庆”标准,颜色充斥整个屏幕而没有半分空余,让人已经分不清哪是舞者、哪是屏幕,没有重点却绚烂非常。

但是,这样的画面,却是艺术表现的大忌。从艺术表现力来说,整个画面缺乏张力,从艺术欣赏来说,缺乏美感。

一体两面,之所以感受到张力是因为余韧有余。弓一单拉满,意味着再多一点点力量弓便会断。而画面充斥过满,扑面而来的绚烂与铺面而来的黑暗给人产生的视觉和感官效果是一样的:压迫与窒息。


艺术的死穴_第2张图片
张大千先生作品

人之所以有活力,是因为人是活着的,人之所以是活的,是因为有“呼吸”。

所以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很关键的就是要让作品“活着”,如何活着?就是要让艺术作品如“人”一般有“呼吸”。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譬如同一时间有四五个人同时向你用语言传递信息,此时的你力求全部顾及和一个都无暇顾及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最终你甚至连其中任何一个简单信息都无法捕获,只听到一堆声音。

所以一个好的艺术作品,是要能提供一个让观赏者有喘息与停驻空间,这样才能让人有欣赏与品味的可能,否则铺面而来的压迫只会让人选择闪躲。


艺术的死穴_第3张图片
南宋 牧溪 六柿图


大成若缺,大直若屈。有些东西看上去似乎缺少了什么东西,但是却不会让人觉得缺少了点什么,反而就因为这些看似缺少的部分,才让观赏者有了幻想的空间、画面以外的延伸和无限延伸的可能。这种与观赏者产生深度链接作品,才是一个值得品味和玩赏的好作品。

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可能非常着急想要在作品中表现自我,渴望充分地在作品中把这份独特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艺术作品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单向输出,而是一个双向的交流,带给人以喜悦、美、放松,甚至能引人以领悟。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一个作品怎么才是好作品,值得不同的我们在不同的阶段去思考。

**End**


欢迎关注“清心.凡绘”

你可能感兴趣的:(艺术的死穴)